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心论坛  (http://zqax.net/bbs/index.asp)
--  生活百态  (http://zqax.net/bbs/list.asp?boardid=16)
----  聋哑儿叫了我一声“妈妈”  (http://zqax.net/bbs/dispbbs.asp?boardid=16&id=25973)

--  作者:芦花飞雪
--  发布时间:2007/8/15 20:24:38
--  聋哑儿叫了我一声“妈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高丽娟(右)在教孩子学说话。唐 珍摄
 
  “阿姨好,叔叔好,下午好……”记者推开北京昌平一户普通人家的房门,迎面而来的是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一声声发音不准却满含着快乐的问候。高丽娟老师站在孩子们中间,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谁都无法想象,这些孩子数月前都还不会开口讲话。正是这位高老师,用自己的点滴心血,帮这些聋儿恢复了语言能力。
  是老师,更是母亲

  谈到开始聋儿康复这个工作,高丽娟说:“大概是种缘分吧。”今年32岁的高丽娟是内蒙人,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赤峰一所小学做老师。一个暑假,她到北京旅游,很偶然的机会,到聋儿康复学校做了几天志愿者,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些聋儿通过耳蜗移植回到了有声世界。但是,他们婴儿般的语言水平却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所以,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师。”深思熟虑后,2000年7月,高丽娟离开了老家,正式到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工作,她做中学老师的丈夫也放弃了“铁饭碗”,和妻子一起来到北京。

  工作开始的时候并不顺手。刚开始带学生,高丽娟每天对孩子说很多话,教他们练发音、读儿歌,自己的嗓子都说哑了,孩子们却依然不开口。她心里特别着急,急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研读专业书籍,甚至还跑到医院向专家请教。初到北京,工作不稳定,生活也很辛苦,高丽娟一度怀疑当初的选择。

  但后来有件事坚定了她的决心。那是2000年底,一位外地母亲来接孩子回家过年。见面时,孩子高声喊出了“妈妈”两个字,当时那位母亲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第二声“妈妈”响起时,那位母亲已经热泪盈眶。她说,这声“妈妈”她已经盼了5年。流着眼泪,这位母亲把孩子拉到高丽娟身前,让孩子也喊了她一声“妈妈”。那一刻,高丽娟也泪流满面,把孩子紧紧拥在怀里。“从那以后,我知道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位母亲。”

  带病在家里教学

  2005年,对高丽娟来说是一个梦魇之年,年轻的她身怀六甲时被查出了肾病,而婆婆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她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和孩子们,在北京昌平的家里休养身体,照顾婆婆。

  在她离开学校后一个月,11岁的湖北学生刘新(化名)的家长找到了她。刘新的妈妈央求她:“高老师,我知道您身体不好,但孩子实在离不开您啊,学讲话学了一半,现在谁教也不肯张口。您看能不能把他放在您身边带着。”刘新耳蜗手术后没有及时接受正规语训,错过了最佳语训年龄,性格比较孤僻。在学校的时候,高丽娟一直鼓励他,孩子进步很大。但她一走,孩子变得很不适应。高丽娟为这份信任所感动,点头答应了。

  从此,高丽娟从家到医院,从菜市场到药房,都把刘新带在身边,每天至少进行4小时的专业语训,并在生活中培养他的语言和交往能力。刘新渐渐变得开朗,学会了叠被子、洗衣服,并懂得了给别人让座,主动问候别人。

  自己的孩子出生前,高丽娟的婆婆去世了,她的肾病转化成慢性,但她还是坚持把刘新带在身边。“现在刘新已经上五年级了,上周打来电话说期末考试语文得了95分呢。”高丽娟眼睛里满是爱意和自豪。

  刘新上学去了,又有很多孩子家长慕名找到高丽娟,让她很为难。当时,高丽娟的丈夫做生意受了损失,她自己要治病,孩子还小,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可是,面对家长一次次无助的哀求和孩子纯真的面孔,高丽娟的心软了。“当年北京同仁医院的一位老专家对我说,‘聋儿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程,耽误不得。’我爱这些孩子们,不忍心看他们听到声音,却不能讲话。”

  和丈夫商量后,高丽娟决定在家一边养病,一边教学。就这样,她坚持了下来。她自己的孩子却无暇照顾,仅仅6个月便断了奶,送到了姥姥家。初为人母的高丽娟为了教聋儿说话,每年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间还不足20天。

  “我最喜欢高老师”

  现在,高丽娟家里住着8个孩子,最小的3岁,最大的9岁。家里的三个起居室成了孩子们的卧室。为了让孩子们得到一对一的康复教育,她还专门找了几个康复教育老师来帮忙。“这些老师基本上是义务的,我现在带这些孩子也只根据情况收一些生活费,家庭不好的孩子都是免费的。”高丽娟说,“还好我的家人一直很支持我。”

  高丽娟的丈夫对记者说:“我过去是中学老师,对孩子也有很深的感情,看到孩子学会讲话,从心里为她自豪。这是善事,我会一直支持。只是希望她能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说这些话时,他正在把为高丽娟买来的中药放到药锅里煎,厨房里弥漫着一股中药的味道。

  高丽娟家里最大的一间屋子是孩子们的教室,里面的大书架上放满了聋哑儿教育书籍和幼儿科普读物。一位来自河北廊坊的小女孩,在高老师的指引下向大家做自我介绍,然后背诵了儿歌。另一位来自河南的小男孩则能很准确地说出高老师手中塑料模型的形状。每次孩子们准确说出一句话,回答对一个问题,高丽娟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们。一个叫帅帅的小男孩看到记者后赶紧用小手挡住脸,高丽娟鼓励他:“帅帅最棒了,问阿姨好。”帅帅于是听话地说:“下午好。”高丽娟介绍说,这个孩子在一家康复学校待了8个月也没能说话,刚过来2个月,已经能说一些短句了。

  6岁的洋洋是个认真的男孩,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他指着书本上蔬菜水果的图形大声说着它们的名字。指到辣椒的时候,洋洋皱皱眉,告诉老师他不喜欢辣椒。记者问:“那你喜欢什么呢?”洋洋高兴地说:“我最喜欢高老师!”

  “我有一个愿望”

  “生活即教育”是高丽娟教学的核心内容。她把生活当作课堂,随时随地教。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高丽娟对每个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程度都作了很详细的记录。

  高丽娟介绍,根据孩子们自身的情况,她把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导孩子。第一阶段是发音、言语矫治,主要是对字、词、短语、句子的理解掌握;第二阶段进入生活化教学,以交流为主;第三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锻炼孩子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四阶段开始与听力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为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奠定基础。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又互相贯通,帮助孩子们将来融入社会。

  高丽娟还在丈夫的帮助下为孩子们制作了影像记录。记者看到,这些孩子每有一些进步,高丽娟都会让他们表现出来,“孩子们都爱‘上电视’,这也是鼓励他们学习讲话的一种方式吧。”在这些影像资料中,记者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是怎样学会了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在高老师的指导下,背出整句的儿歌,又是怎样学会去超市里买东西,与他人交流的。高丽娟说,影像记录一方面能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给孩子留一份童年生活的纪念,“多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这些影像资料对他们来说有着不一样的价值”。

  “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这些孩子将来都能和正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社会,过上快乐的生活。”提到孩子的将来,高丽娟因生病而略显苍白的脸上顿时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