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心论坛 (http://zqax.net/bbs/index.asp) -- 文海拾贝 (http://zqax.net/bbs/list.asp?boardid=21) ---- 好人潘彦谚 (http://zqax.net/bbs/dispbbs.asp?boardid=21&id=30736) |
-- 作者:huochai -- 发布时间:2007/10/17 10:43:00 -- 好人潘彦谚 潘彦谚是新加坡的一名普通的公民,但在我的眼里她又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人。 2003年我当《联合早报》的特约记者,那年6月29日报道了徐楼学校12名教师为300多名学生举债赎校事件,引起海内外读者强烈反响。当潘彦谚得知徐楼学校教师举债赎校的消息后,就向早报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表示要代老师们还清债务。后因当地回复“赎校问题已妥善解决,不需要善款”而未尽心愿。但她一直关心着学校,她和她的先生并商定设立7万元人民币的“陈东言奖助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和救助徐楼学校的学生。 我忘不了2003年12月26日那天,河南省鹿邑县徐楼小学举行隆重的“陈东言奖助学金”颁奖仪式。对于刚刚经历赎校风波的老师们来说,捐助给了他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他们从善心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决心把那所小学校的事情搞好。对于那些淳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知道是远在万里之外新加坡的潘奶奶汇来的钱,是潘奶奶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她的期望。以后的几年,我每次都参加他们的颁奖大会。 这几年,潘彦谚都给我保持着联系,她多次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询问学生和老师的现状,关注着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当我把小学生写给她的信转寄给她时,她非常激动,并亲笔给学生回了信。她在信中说:“艰苦的环境是磨炼人的好机会,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作一番事业。在磨炼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家徒四壁,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绝对不能一贫如洗;更重要的是,我们心中那盏希望的灯,绝对不能熄灭。希望之灯给我们勇气和力量,把困苦变成磨炼。做任何事,都要尽心尽力,态度积极,定能成功。从现在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将会终身受益无穷。同时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会有所贡献。” 今年6月我在上海又见到了她,她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和学生还好不,并详细询问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公司的司机在送我回车站的道路上,给我讲了一件事情,潘彦谚和她先生并不是有钱的人,但他们太有善心了,他们心系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们看到那些穷孩子就可怜,就在前几日,他们捐助了一笔经费,用以协助内蒙古一所学校的建设。但司机师傅陪着他们在上海南京路转时,潘彦谚看中了一件衣服,一问价格是100元人民币,她舍不得买。那天他们累了,舍不得在饭馆里吃饭,就买了速冻水饺到家里做着吃。 此外,他们也在云南省捐资兴建小学,学校在2005年10月建设完成,今年四月他俩才到该校参观,发现该校不仅没有饮水设备,学校师生用水困难,洗脸洗澡都成问题;学校运动场设备也不齐全,住校生宿舍更是没有床铺,相当简陋,而这些问题因为欠缺经费,都被延宕处理。他们了解学校的问题之后,决定再资助8万元人民币,作为学校建设工程所需的经费,以完成上述各项设备。 在中国有句常说的话,人做一件好事不难,多做好事不容易,不图名、不图利连续做好事更是不容易。然而,潘彦谚做到了。她没有任何私心,不图回报,只求为贫困的孩子添一把力。他们除为徐楼学校捐款外,还捐献5万新元用于云南省金平县老集寨丫口遮中心完小校舍的建设,为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阵南台堡村的朝翔春蕾小学及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社洋村的春蕾希望小学共捐献100万元人民币。然而,做事十分低调的他们,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善举。 我从上海返回小城所在的家,脑海中反复闪现着潘彦谚那朴素的衣着,简单的生活以及那关爱的眼神;同时,脑中也反复呈现着国内许多人那一掷千金而不肯资助别人一分的大款、富人。在这些思绪交织中,我对那些善心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