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心论坛 (http://zqax.net/bbs/index.asp) -- 文海拾贝 (http://zqax.net/bbs/list.asp?boardid=21) ---- [转帖]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学科排行榜 道德学居第一(上) (http://zqax.net/bbs/dispbbs.asp?boardid=21&id=32120) |
-- 作者:junun34 -- 发布时间:2007/10/23 9:51:23 -- [转帖]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学科排行榜 道德学居第一(上) 如果认真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会发现有十大悲哀学科。说是“悲哀学科”,主要是指从事这些学科的人而言。说“十大”,是泛指,满足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的心愿。 这十大悲哀学科分别是: 一、道德学,或者说伦理学。 本人首当其冲地想到的是这一学科。从事这一学科工作的人,其道德水准不一定比别人高。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口口声声、字字句句要向别人宣传如何做人,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和私德,但自己的行为呢,却往往与之背离。我不知道这样的人会不会人格分离? 最早给我这一印象的是我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某校一个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人,把自己的女学生诱奸了。这家伙已经不是初犯,但前面的学生,没有检举他,所以,直到有勇敢的女学生检举出来,大家才明白。于是举校哗然,并且愤怒:一个教别人如何道德的人,自己却怎么一点也不道德! 如果说仅仅是个案也就罢了,但如果各位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恐怕就会与我一样得出“这不是个案”的结论。想想当我大学毕业时才20岁,现在已经过了“不惑之年”,20多年来没有改变这一印象,就说明后来所经历的人和事进一步印证了我最早的看法。 一个人的道德是靠什么教育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几门课!现在高校中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从事“两课”教学的人,拼命地争课时,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中央都要加强“两课”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削弱?他们忘记了更重要的两点:中央说的加强,不是指要增加多少课时,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养。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谁爱听你讲那些干条条?我当学生的时候,学风不用人抓,应该说是能够认真学习的了,我们就不喜欢听老师讲那些干条条。现在的学生,思想比我们活跃,眼界比我们开阔,可供选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多,而学习又没我们那个时代刻苦认真,他们会乐意听你讲干条条?梦吧。我上课的时候,有时无聊,就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课?没一个说是那些干条条的;我又问他们最不喜欢的课是什么课,大部分说是那些干条条的。教育的目的,或教人知识、技能,或培养人的思维方式,等等,都要有两个前提:第一,听得进去;第二,听得懂。你给他讲那些不爱听的东西,起到了什么效果?如果说靠这些干条条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起码要他听得进去呀,何况,我怀疑的是,即便他能够听进去,就能够提高其道德水平吗?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经常学习这些干条条的?!他们不仅经常听,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讲给别人听。然后从讲台上下来,干偷鸡摸狗的勾当! 所以说,道德,不是仅仅靠几门课可以培养的。至于到底应该如何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我不是道德学家,不敢妄论。 所以我认为,道德学,或者伦理学,是人类第一大悲哀学科。 二、教育学 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不一定会教育! 我说的是“不一定”,当然也有很多会教育的。我把教育学排在第二位,至少说明比起道德学来,反差没有那么明显。 也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我不是师范学院毕业的,所以,学校请来了某师范学院的教授,给我们讲教育学,包括怎样上课。大约讲了一周。我除了第一堂课的前半小时听到了他的话,剩下的时间,我要么逃课,要么看英语。那时我正在教英语呢。一个学物理的,教英语,不努力咋行? 即便你能上好课,就等于你会教育么?也不是。关键要看你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去年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某系毕业20年的学生聚会,大家酒足饭饱之余,回顾原来在大学里学的课,哪门课学得最好。结果怎么着?那个上课效果最差,差点被学生赶下讲台来的老师,他那门课大家学得最好。因为那位先生讲的东西,大家不明白,就只有自己看书、研讨。当然,我在这里不是为上课效果差的老师找有利的论据。两个时代的学生不一样了。那个时代的学生,没听懂,会自己钻研;现在的学生,不要说听不懂的,即便能够听懂的,也有很多人不会去听了。所以,各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能照搬。 中国的教育,的确是个大问题,这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小平先生就曾经说过,“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邓小平先生没有真正找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也不能怪他老人家,他毕竟不是教育家。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教育对中国国民的摧残,比任何一次战争、任何一次灾难都要严重,因为这不仅仅是局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想想吧,我们现在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我唯一能做到的是,把我任教的课尽可能地上好。但这就是教育好了学生么?不是。对一个人终生有益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和品质。知识这东西,你永远学不完,只有不断地学,但如果没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创新知识的能力,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而如果要教学生一些无用的知识,则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 三、经济学 经济学完全有资格排在第三位。学习经济学的人,不会搞经济!我这里说的“搞经济”,涵义是很狭义的,就是不会挣钱,更不会赚钱。我本人就是学经济的,除了工资、稿费和咨询收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我还算好点的了。我的许多同行,只有工资。并且,工资不高。我们系的老师,一人的年收入就那么几万块!一个天天受着经济学熏陶的人,却没有多少经济收入,也是怪可怜的! 马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不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作任何评价,但起码,马克思是经济学家,这一点,无论东方西方,都是承认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这本书,就是美国人写的,“十大经济学家”就从马克思开始写。但马克思也是有名的穷光蛋,没有恩格斯的资助,他哪里能够坐在大英图书馆查资料写《资本论》,恐怕饿死都有可能。当然,马克思那么聪明的人,是不会饿死的。但肯定没有“经济学家马克思”,可能就是“小皮匠马克思”或者“小商贩马克思”了,更不可能有《资本论》。当然,我们也就不会在此对他评头论足的了。 如果说经济学家只是没钱,那倒罢了;更要命的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判断、指导经常出错,更不要说对经济的预测了。现在盛行的计量经济学家,跟着数学家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做秀来一番“科学家”的模样,但他们所作的预测,能够有10%正确的,就谢天谢地了。即便有这可怜兮兮的10%,其准确性又不敢恭维。哎呀,人家叫你经济学家呢,“家”,何等荣耀的称谓,我们曾经梦想的不就是成名成家么,可你学的东西根本就不管用。写出一篇论文来,没几个人看。我曾经写过一篇杂文,叫《两个半读者的文章》,就是指的此类论文。哪两个半读者:编辑,要算一个的;你自己,当然要算一个的;至于审稿人、主编们,加在一起算半个吧。这样的文章,纯粹是浪费世间财富。可每年,这样的文章何止千万? 如果说只是他们的判断、预测出错,那也罢了,问题是他们还要到处“好为人师”,去指导企业、指导政府,结果,导致纸面上的错误变成了实际上的错误。 四、文学及艺术 文学及艺术虽然不像道德学、教育学、经济学那样有破坏力,但其影响很大,所以,足可以坐第四把交椅。 学习文学、艺术的人,很少能创造出作品来的。数一数哪些能够在文学艺术史上排上号的人,有几个是学文学艺术科班出身的? 怀着满腔热情去学习文学艺术,到头来自己不能创作,眼看着孩子都是别人的,自己只能评头论足地说“这孩子乖”或“不乖”,那滋味,恐怕就像那些患有不育症的人吧,你说这有多悲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一辈子连个作品都弄不出来,那不是典型的“无后”么? 五、管理学 仔细想想,管理学该排“老五”了。 学习管理学的人,却不一定会管理。这里所说的“会管理”,当然是指实践了,不是指会吹牛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这可是出管理人才的地方了吧,其MBA毕业生,10年后的平均年薪据说超过了50万元呢,比美国总统的年薪还高,但据说哈佛商学院的历任院长,很少有用自己所学的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商学院的! 也许你要说,人家哈佛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不是会管理么?请注意,哈佛商学院招收MBA学员,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业绩,才收。不像国内的这些招收MBA的大学,管你阿猫阿狗,只要交钱,都收。所以你去调查一下中国的MBA学员,有多少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大多数人,无非是混个文凭而已,因为大家都知道,MBA的文凭比硕士学位好拿,而待遇又一样,当然就乐意去拿这个文凭了。我就曾宣布一条,我系不招收MBA毕业的来当教师。当然得罪了不少人。但得罪了也就得罪了。 我在很多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管理管理能力60%以上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只占很小的成分。我认识很多善于管理的人,他们从来就没有学习过管理学。一个大字不识的村支书,他们村办了5个企业,他管理得井井有条,把整个村的面貌都变了。但他不会签字,只会盖章。一个私章、一个公章,常年挂在裤腰带上,要用的时候,拿来一摁。常常的,横竖上下不分,因为他不认识。好在盖章的法律效力,与横竖上下无关。因为要外出,不识字不行,怕进错厕所。他老婆高中毕业,教了他三年,他终于不耐烦地学会了自己的名字和男女二字,总共5个字,打死也不再学了,说多认一个字都多余,就像现在的学生说“考61分都识浪费” 一样。 这样的例子不少。 是不是管理学就没用了?不是!管理学有用着呢。比如,一个本来就有管理能力的人,学了就如虎添翼。但一个本来就没有管理能力的人,学了,最多是能够给别人出出主意,自己去管理,没戏。不说多了,搞管理的人,恐怕没有不得罪人的,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和事佬,即便你学到管理学博士,评了管理学教授,你同样还是一个和事佬,你不会去管理人。很多年以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叫《比较的艺术》,就是说只有自己跟自己比较,才有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你跟人家比,很多因素都不一样呢,怎么比?所以说“人比人气死人”是完全正确的。要证明管理学是否有用也一样,不能把一个人跟另一个人比,只能把这个人跟他自己比。 既然学了管理学也不一定能管理,所以,学管理学的人,如果感觉自己不是从事管理的料,就要么教书,告诉人家怎么管理;要么做管理顾问,给别人出出主意,就是“军师”或“师爷”那种角色。千万别以为学了管理就能干管理,那就只会害人害己。我在浙大读研究生时,是快20年前的事了,我们师兄弟几个,是全国第一批学城市经济管理的人,那时另外一些专业的师兄弟们,喜欢拿我们来开玩笑,说,“你们几个,今后当了市长助理或者市长,别忘了哥们儿!”狗屁!我们那帮师兄弟,没一个当了市长助理的,更不用说市长了。当市长的人,没一个是学城市经济管理的! |
-- 作者:墨尔本的恋人 -- 发布时间:2007/11/20 17:07:39 -- 路过,顶一下,支持楼主 其他的我就不说什么了,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