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心论坛 (http://zqax.net/bbs/index.asp) -- 自考专版 (http://zqax.net/bbs/list.asp?boardid=41) ---- [转帖]06年4月人大版“政治经济学”串讲 (http://zqax.net/bbs/dispbbs.asp?boardid=41&id=1614)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19:50:31 -- [转帖]06年4月人大版“政治经济学”串讲 第一章 一选择 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2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常常被人误解。误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地以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也讲经济的学科,是政治加经济。另一方面的误解,是以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4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6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 7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有三种: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是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12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二简答论述(未注明的一般是需要记住的内容) 1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了解有印象,知道大概内容和要点即可)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 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第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2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 答: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答:(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4)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因是:现代生产越来越依*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也越来越依*科学技术的进步。 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5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自己的特点 答:首先,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其次,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反过来指导人类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所以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原因是: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它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之中。(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而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19:54:28 -- 第二章 一选择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具体劳动同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所决定。 8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耗费,它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关联,而不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关联。 1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2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3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获得简单、统一的表现形式(质的飞跃);货币形式。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 15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6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如中国的1元分为10角,1角分为10分,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19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M=QP/V 20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21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22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23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三方面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二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三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如对外贷款和援助,支付战争赔款等。 24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25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6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价格的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27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的货币,但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8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9从价值规律内容的角度看,它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二简答论述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了解) 答:区别:(1)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2)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 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答:(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答:(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原因是: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 (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了解) 答: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劳动产品,人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 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 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部门之间为进行商品交换而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样,价值就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了解) 答: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原因是:(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回答了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用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社会资本在生产理论、地租理论等。 7试从货币的产生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既不是有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8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价格的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M=P?Q/V (M: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P: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Q:商品价格的水平;V: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内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 在货币执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本期内赊购的商品无需支付货款,前一时期内赊购的商品在本期到期则应支付货款,交易双方互相赊购商品可以互相抵消,因而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为: M=(PQ-S+D-H)/V (S:赊售商品的价值总额;D:到期支付的总额;H:相应抵消的支付总额) 9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了解) 答: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个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成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统一构成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的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等等。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有趋于一致,因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因为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总之,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也就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0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其价值;对于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其使用价值。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消费者让渡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生产者让渡价值。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不能既得到商品的价值又得到它的使用价值。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的到了使用价值。 11为什么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了解) 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有质的差别,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19:59:11 -- 第三章 一选择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 3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4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6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马克思说: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8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9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1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该企业的工人创造的。 12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4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关系: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15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种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16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1、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2、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 17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8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者的区别:是否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是为简。否为扩 19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0资本家总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1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22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 2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24资本集中,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这是借助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25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的减少,在有些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的减少。 26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形成两种趋势: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日益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减少;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 27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证,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依靠救济的贫困境地。 28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29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了马克思曾经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中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的积累。在业工人为了减少贫困,就得多受劳动折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了,却要受贫困增大的折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这种对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这种对抗的根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3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 3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一方面是生产不断社会化,另一方面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34劳动力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35资本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36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3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二简答论述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了解)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试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而这两重过程是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其次,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增殖的过程来考察。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一点,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3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了解) 答: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因此,生产必然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与解决它的条件。(了解) 答:资本总公式:G—W—G′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6如何理解“资本一般”?(了解) “资本一般”是指资本的一般性质或资本的共性。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有如下共性: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7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 答: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它们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从结果和本质上来看,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微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剩余价值方法。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了解) 答: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9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2)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集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集聚的手段和途径。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两者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途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资本集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其增长较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资本集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10为什么说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了解)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原因是: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只有不断地积累资本,他们才能够更快地和更有效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取得比较优越的条件,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11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解) 答: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原因是: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发展。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劳动力,而且可以迫使在业工人接收较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或者强迫在业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12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了解) 答: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条件。其次,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0:31 -- 第四章 一选择题 1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1)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3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1、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2、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1)Ⅰ (v+m)= Ⅱ c (最基本的条件); 含义:第一步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 派生条件:Ⅰ (c+v+m)= Ⅰ c + Ⅱ c ;Ⅱ (c+v+m)= Ⅰ (v+m)+ Ⅱ (v+m) . 含义: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相等关系。第二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保持相等关系。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 (v+m) >Ⅱ c ; 含义: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Ⅱ (c+v+m/x) >Ⅰ (v+m/x) .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 (v+ △ v+m/x)= Ⅱ (c+ △ c) (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Ⅰ (c+v+m)= Ⅰ (c+ △ c)+ Ⅱ (c+ △ c) ; Ⅱ (c+v+m)= Ⅰ (v+ △ v+m/x)+ Ⅱ (v+ △ v+m/x) 5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 6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要考察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7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8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决定性阶段。 9生产时间中还包括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 10列宁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11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14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具有以下特点:(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特征不如二次世界大战前明显。(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二次世界大战前严重。(3)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涨”。 二简答论述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够销售出去,能够补偿预付资本价值,才有可能重新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了解) (1)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经存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都存在着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不可能转化为现实性。 (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转化成了现实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以后,一方面生产力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而整个社会生产处在无政府状态之中;另一方面,生产力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相对缩小。 当上述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遭到破坏的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均衡关系和连续关系就要实现强制性的恢复,这种恢复就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激化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3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中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 (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对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不产生影响,但是对年剩余价值生产发生影响。 第一,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在内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而可变资本则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就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增多。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减少。 第二,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6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1)两种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2)两种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两种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了解) 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区别: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了解)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由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货币既执行了货币的职能,又执行了资本的职能,所以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由于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销售阶段。把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是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值形式转变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不仅具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功能,而且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功能,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9为什么说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其原因有:第一,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准备了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因为这会促进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加剧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10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了解) 答: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1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了解) 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但二者又存在着区别: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2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构成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答:分解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具体地说: 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可别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消费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13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了解) 答:联系: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区别: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2:40 -- 第五章 一选择 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的周转速度快慢;不变资本的节约的情况;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利润率。 2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 5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7平均利润的高低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 8等量资本与等量利润不是绝对相同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转向低的部门。 9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生产成本这一范畴还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 10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1)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的;(2)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 二简答论述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了解)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 (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为,资本家投人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人生产成本,但在物质上却是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发挥作用的结果。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现象。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的本质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 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价值是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为什么说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所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经历了以下环节:(1)资本家的将本求利形成了成本价格。(2)资本家把其所得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3)资本家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行为使利润趋于平均化。(4)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商品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但是,这种差别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价值依然是它的基础或前提。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1)从生产价格的形成看,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因此,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在数量上,虽然从一个部门看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率的变动。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它就发生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作用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商品不是按价值,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 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因此,由价格以价值为中心变动到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变动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5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是什么?(了解) 答: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学说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即:理论意义和革命意义。 理论意义:这一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革命意义:这一学说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6利润为什么会成为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了解) 答: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它的来源变得模糊了,神秘化了。利润成了剩余价值的神秘化的虚假形式,这不是根源于人们的错觉,而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是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地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其次,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被看作是由资本产生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 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虚假神秘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7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差别是什么? 答:首先,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利润)同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存在差别。 其次,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在利润这个范畴上,资本对雇用劳动的榨取、剥削被模糊了,表现为资本自身增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神秘化了,似乎是资本自身的本性就能使自己增值。 8为什么说平均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了解) 答:(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使利润表现位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而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作用看不见了。但这种转化只是性质上的转化,整个部门的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 (2)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量成正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只是等量资本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利润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全部被掩盖起来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这样,平均利润就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9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 答: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原因是,现实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差别的,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原因在于,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社会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6:46 -- 第六章 一选择 1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的两种。 2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 3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品店员的工资。 4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经济关系。 5职能资本在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闲置的资本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部分。自有资本要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获得平均利润。 6(1)利息率的地确定: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贷出资本总额的比率。 (2)利息率变动的区间是零到平均利润率。零为最低界限,平均利润是其最高界限。 (3)一定时期的利息率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或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比例。 (4)由于利息率没有一个经济上的内在客观依据,无从准确地界定它的数量。所以,在平均利润率水平一定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实际上只能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在不同国家,利息率会由于习惯和法律传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此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 (5)利息率的决定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经常变动,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它又是确定的。在每次借贷行为中,都预先确定了利息率的高低。 7商业资本执行着商业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8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 9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建立的类型有两种:普鲁士式,美国式。 10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股息和存款利率。 11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它主要取决于地租和利息率两个因素。 12利息率的高低的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浮动的。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影响:(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高低。(2)当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借贷资本的供求状态。) 13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特点: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状况。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到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14资本主义银行信用的特征: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的当事人是职能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 15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使用价值。 16资本主义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17股份公司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18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具体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信贷资本。 20股票的特点:不返还性,流动性,风险性。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a股东会(最高权利)b董事会c监事会。没有工会、职代会、党委会,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票收入的资本化。 21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销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 21商品的出厂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出现表明单个资本经营方式转为联合资本的经营方式。它实在不改变资本主义企业私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3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组的来源:一,不再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而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的扣除。二,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 二简答论述 1、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了解) 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的两种。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3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它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又不高于其价值,从而产生了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斯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它使得农产品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只能而且必须留在农业部门,而不转移到其它部门,从而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有哪些不同?(了解) 答:(1)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 济的强制;而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体现着一种纯粹的契约关系。(2)封建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地租则只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剩余价值部分。 (3)封建地租体现了两大阶级关系(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了三大阶级的关系(即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 5股份公司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股份公司是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快速集中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短期内迅速形成大资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投资于有利可图的部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和资源配置。 其次,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资本与经营才能的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法人治理结构,能有效地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再次,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企业法人财产权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功能。有利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6利息率是如何确定的? 答:(1)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预见代资本总额的比率。 (2)利息率变动的区间是零到平均利润率。零为最低界限,平均利润是其最高界限。 (3)一定时期的利息率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或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比例。 (4)由于利息率没有一个经济上的内在客观依据,无从准确地界定它的数量。所以,在平均利润率水平一定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实际上只能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在不同国家,利息率会由于习惯和法律传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此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 (5)利息率的决定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经常变动,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它又是确定的。在每次借贷行为中,都预先确定了利息率的高低。 7简述借贷资本的本质和来源(了解) 答:(1)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经济关系。 (2)职能资本在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闲置的资本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8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了解) 答: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出现以后,平均利润被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使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被进一步掩盖。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本自身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似乎是监督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因此,在利息和企业利润形式上,它们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这个共同的规定性就被掩盖了。 9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了解) 答: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用工人基础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契约关系。(2)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既由超额利润所构成。(3)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7:30 -- 第七章 一选择 1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实现的。但是,垄断利润的源泉其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来源几个方面: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2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金融寡头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 3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看分为: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输出主体看分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 4垄断资本家获取垄断利润的途径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5战后垄断主旨的新形势是混合联合公司。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是跨国公司。 6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垄断的大银行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借贷中介人,他们已经成了能够左右生产企业命运的万能的垄断者 7战后资本输出的新变化:资本输出流向的变化,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输出资本为主的局面;在私人资本输出增产很快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产更快,并成为日益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往往所谓的采用对外“援助”。 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分为一般垄断或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标志是政府干预经济。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它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二简答论述 1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是否依然发挥作用? 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2简述垄断与竞争关系。 答:垄断是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是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其原因在于:(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灭竞争。(2)垄断时期,“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3)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有重要地位。 3如何理解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了解) 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l)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 (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4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是怎样制定的?(了解) 答:(1)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而实现的。但是,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仍然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其具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2)垄断价格的制定。垄断价格虽然是由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制定的,但是垄断资本家不能任意地规定垄断价格。原因是:第一,在垄断条件下仍然存在着竞争,如果某垄断资本家把垄断价格规定得过高,竞争对手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商品,夺取市场。第二,某种商品价格定得过高,其他企业也会增加生产同类商品,或者生产这种商品的代用品,从而使这类商品增多,结果使这种商品价格下降。第三,商品的垄断价格定得过高,超过了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使商品积压,结果仍然会使过高的垄断价格下降。所以,垄断资本家在制定垄断价格时,既不能背离商品价值太远,同时必须对市场容量进行估测,然后再确定产量与价格的对比关系,而不能任意定价。 5怎样认识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新殖民主义? 答: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种新形势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旧殖民主义的那一套统治方式,采用新的控制和掠夺的手法,既推行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同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扶持傀儡,直接控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为垄断资产阶级掠取高额的利润服务。新殖民主义则采用比较隐蔽的、间接的办法,主要是以经渗透的办法,往往打着“援助”的幌子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受援国家的政治、经济;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其商品销售市场;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利用在先进科技上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盘剥等等,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可见,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的本质是一样的。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主要内容? 答: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任务、目标、方式、手段、政策等要素。 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方式: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手段:主要运用经济手和法律手段,其次还运用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 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对象:微观经济主体、整个国民经济 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的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具体地说,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实现的。 7、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了解) 答:从根本上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首先,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的集中。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的出现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分化的加剧,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时,就有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断。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自由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在许多地方发生了部分质变。这表现在:(1)自由竞争阶段主要是个体私有制或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到了垄断阶段则是垄断集团私有制或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2)从发展趋势来看,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接近社会主义公有制,意味着资本所有权的自行扬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 8、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金融资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了解) 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是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是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渗透到银行业中去。再次是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之间的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 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具体地说,就是金融寡头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实现对其它股份企业的层层控制。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结构。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即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是把过去的国家军政要员聘请到自己的企业担任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9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具体原因:(l)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型工业的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由国家投资和资助;(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有一个权力机构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发展。 1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国家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4)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5)通过国际间的调节,使得的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缓和。 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1)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广大人民税负,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人,制止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果使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4)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的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11怎样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了解)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它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丝毫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因而它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和一定的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第二,它的产生只是暂时使垄断资本主义某些矛盾缓和,使矛盾被掩盖起来或者向深处潜伏,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发展,这些矛盾必将进一步尖锐化和复杂化。 12怎样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了解) 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经济调节形式,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具体表现为:(1)使二次大战后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2)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了部门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经济计划”不具有社会属性,但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因而这种计划手段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可能通过计划调节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了解) 答:不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本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调节的一种形式。 14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三个:(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增加或减少流通中货币的数量。(2)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进行控制,以达到控制流通中货币数量的目的。(3)调节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指商业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请中央银行再贴现时的利息率,如果再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反之则反是。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8:36 -- 第八章 一选择 1垄断资本输出的必要性:首先,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其次,这些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 2二十世纪垄断组织形式:a卡特尔(是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b辛迪加(是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c托拉斯(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d康采恩(是以一两个特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3二战以来,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的表现是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4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的形态来看,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6战后资本输出有哪些新特点?(1)资本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输出。(2)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3)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方式进行。 7大量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1、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人民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食利国。这又是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2造成大量资本外流,必然使其国内许多领域因垄断或利润低而得不到投资和发展。3、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地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 8二战后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实质:资源配置国际化。 10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1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三大支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12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意义:原料供应地;可靠的商品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护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维护和加强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 13 欧共体于1993年初转变为:欧洲联盟。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14促进资本全球化的因素有:科技的发展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产业部门在国际间转移,并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投资的增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集中了相当大规模的资本,可用来向国外投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资金,他们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 15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经济调节,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其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16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17当今世界上存在富国和穷国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当年的海外扩张、殖民侵略和以后世代中继续对世界进行经济上的统治造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国际经济中的不平等交换。 18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二简答论述 1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进人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网络经济”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国际间的贸易更为便捷、迅速。 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的缔结和逐步完善,使几乎所有国家降低了对外贸易关税,拆除了外贸壁垒,这就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第三,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国为抓住机遇加快本国经济发展而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积极引进国际资本,有力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2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必然性是什么?(了解) 答:第一,经济一体化。(1)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实行国际经济调节;(2)国际竞争需要协调与制约,如果没有打破国家疆界对经济生活的国际协调和制约,各国经济都会遭受损失,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调节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矛盾成为必要;(3)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调节,要求建立新的国际制度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地区经济集团化。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产物。(1)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邻国家和地区建立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由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成协议而建立的。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3)当代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经济地区经济集团化。 3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资本国际化的形成过程。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的现象。随着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使商业资本国际化。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进人国际资本市场。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国际化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进一步国际化,其突出特点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导致经济全球化。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标明资本国际化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到来。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2)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人80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展。 4美、日、欧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了解) 答:资本主义世界中美、日、欧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之间既有利益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这决定了它们在某些方面联合的同时,在更多方面是尖锐激烈的竞争。因为在国际舞台上,要想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就必须争得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垄断地位。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贸易领域的矛盾。为了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他们之间不断发生贸易摩擦,相互争吵、制裁等是家常便饭。 投资领域的矛盾。由于有利投资场所和项目有限,它们之间的竞争总是处在激烈的状态之中。不仅在争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如此,它们之间的彼此投资也是激烈争夺的领域。 金融领域的矛盾。首先,各国都要为巩固和加强各自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和金融实物中的地位而斗争。如:欧元的出现就是与美元的抗衡。其次,围绕汇率的变化和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往往展开激烈的争论和冲突。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已有很多协调、缓和这种矛盾的国际经济组织和有关的调节措施。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是以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只要有利益冲突,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 5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调节有哪些主要形式? 答: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对国际经济调节和管理的要求。而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对国际经济调节和管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其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地区性经济组织和集团等,它们都能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内建立起国际经济的某种秩序和进行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国际经济协调。 首先,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三大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国际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其次,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通过国际性会议达成协议,参与国按协议办事,起到了对国际经济的管理和调节的作用。如:西方“七国首脑”就是很典型的形式。 再次,某个地区、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经济政治联合体也是管理和调节国际经济的重要形式。如:欧洲联盟。 6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 答:当今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差异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2)经济结构具有二元性。现代经济与大量的传统经济并存。(3)经济成分比较法,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或多或少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4)经济发展的依附性。在经济发展中,很大程度上依附发达国家。 7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解) 答: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的剥削和掠夺。可以说,(1)当今世界上存在富国和穷国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当年的海外扩张、殖民侵略和以后世代中继续对世界进行经济上的统治造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国际经济中的不平等交换。(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他们依然未能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他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种种新殖民主义手法,在经济上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剥削和控制,造成了今天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8新殖民主义有哪些统治手段? 答:现代新殖民主义的统治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激烈维护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2)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对它们的依附关系。(3)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发达国家。(4)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新殖民主义的种种统治手法也是造成当今国际社会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重要原因之一。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如何?(了解) 答:战后,许多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实现完全独立,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他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 造成这种差距、形成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地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激烈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斗争具有曲直性和长期性,但历史终将发展,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10战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了解) 答:战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因素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概括地说:(1)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旧殖民体系瓦解,新殖民体系形成。(2)发展中国家兴起,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3)美国有霸主成为盟主。(4)新工业和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后发国家迅速崛起。(5)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上的一体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步伐加快。(6)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了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日益不得人心。 11战后资本输出有哪些新特点?(了解) 答: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资本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输出。(2)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3)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方式进行。 12垄断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了解) 答:必要性:(1)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2)把这些资本输到国外能赚大钱,尤其是输到那些落后的国家。 可能性:(1)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世界市场。(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也出现了分化,市场有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3)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4)处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本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为资本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13怎样认识资本输出的实质和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了解) 答: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1)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2)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家经济的工具。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带来严重的后果: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剧增,进而成为“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止趋势,出现产业“空心化”;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剧。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会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属国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以“贡献”,但可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1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加强。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转为水平分工,并由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2)贸易全球化。表现在: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使各国交流产品的必要性大大增加了;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从不同方面促进了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使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年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全球化趋势。世界货币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资本体系的大发展,使各国间金融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际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引起世界性的金融动荡。 1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垄断的?(了解) 答:(1)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2)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这种瓜分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的,当各国、各垄断组织的实力发生变化时,这种瓜分就重新进行。(3)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外,资本主义国家化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即通过无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从而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它的建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又极其深远的影响。(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变为新殖民主义,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段,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09:22 -- 第九章 一选择 1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时而迅速发展的趋势和时而停滞的趋势。战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同自由竞争时期比,呈现出跳跃式的特点。 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4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运动规律决定的。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表现在:股份公司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和自我“扬弃”;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次较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进行自我调整。 二简答论述 l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 第一,经济迅速发展趋势:(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每当科学技术出现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垄断统治并不能排除竞争,各种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1)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竞争压力,通过规定垄断价格,独占原材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2)垄断造成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因为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垄断资本家就在生产中阻碍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2如何正确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了解)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最高阶段,它的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趋势,并使垄断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被掩盖和积累起来,由此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1)垄断统治使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2)垄断的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3)垄断资本强化了政治控制和推行改良主义。在采取各种暴力手段加强政治统治的同时,采取改良主义手段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少数上层分子和工人领袖,以分裂和破坏工人运动。同时又全力推行各种“福利政策”,借以缓和劳资矛盾。 3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原因在于:(1)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虽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它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积累时间有所延长。(2)社会主义应当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4为什么说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了解)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就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条件日益成熟:(1)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第二,垄断统治使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第三,垄断统治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2)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5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了解) 答:(1)“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收的剥削。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 (2)“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用工人的雇用劳动地位。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仍然由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所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是九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 (2)随着十九世纪后期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从而促使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股份公司产生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扬弃。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 (4)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得到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继续进行自我调整。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10:12 -- 第十章 一选择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社会化的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化大生产。 4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二简答论述 1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实行这一原则的原因是: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产品还没有丰富到实行按需分配的程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2)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决定了劳动者得到生活资料的数量必须与它们付出的劳动量存在内在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就是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不能因为自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获得个人消费品,必须通过劳动,通过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而获得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只要这些条件存在,它就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了解) 答:(1)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自觉的、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过程。一般地说,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也会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比利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的、有计划的调节来实现的。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总共给与总需求以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只能是相对平衡,合理的或正常的生产过剩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再生产所必要的物质储备。 (3)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和比例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公有制。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公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社会主义要求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即物质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剥削不可少的社会条件。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4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了解) 答:(1)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样是一个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2)消灭私有制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结果,因此,无产阶级中逐步改造现实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3)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要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成熟时,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邓小平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6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是什么?(了解) 答: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各方面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特别是还存在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或根本差别;(2)劳动对每个劳动者来说,还只是谋生手段,而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3)分配方式还只能和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平等权利是以不平等的权力为前提的;(4)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极高的程度,因而财富的源泉还没有达到涌流的程度。社会成员的各方面需要,还不能得到最充分的满足。 |
-- 作者:蓝蒂 -- 发布时间:2007/1/11 20:10:56 --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单选题汇编 1.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1.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1.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1.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2.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2.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2.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2.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2.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2.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2.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3.1、资本总公式是:G—W—G‘。 3.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6、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3.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3.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4.1、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4.2、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4.3、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4、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4.5、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4.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7、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1、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5.2、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5.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5.4、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5.5、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5.6、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5.7、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5.8、形成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的形成。 5.9、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利润。 6.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独立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是:商业资本。 6.2、商业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 6.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4、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 6.5、资本主义银行的信用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6.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6.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6.8、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 6.9、土地的私有权垄断是: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7.1、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地:走向垄断。 7.2、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3、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7.4、在垄断阶段垄断银行资本的新作用是: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7.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结合。 7.7、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和广泛发展。 7.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7.9、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是:间接调控。 8.1、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实质是: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8.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8.3、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8.4、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到借贷资本国际化再到产业资本国际化。 8.5、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打着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8.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有利益一致之处,又有矛盾和争夺。 8.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8.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 9.1、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垄断。 9.2、垄断资本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减弱了。 9.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9.4、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5、私人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9.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9.7、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政治统治的手段是:暴力镇压群众和推行改良主义。 9.8、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垄断资产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0.1、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0.2、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这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现代工人阶级。 10.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10.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0.5、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劳分配。 10.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10.8、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不同部门实际上就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10.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