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心论坛  (http://zqax.net/bbs/index.asp)
--  平面设计 网页设计  (http://zqax.net/bbs/list.asp?boardid=43)
----  构图知识 (二)  (http://zqax.net/bbs/dispbbs.asp?boardid=43&id=28330)

--  作者:kay205
--  发布时间:2007/9/18 13:09:39
--  构图知识 (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一种多么宁静祥和的景象啊。
可惜在纷杂世界,开始的一切都不是那么平静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大地倾斜,洪水泛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故日月星辰移焉……” 这美丽的一道斜线,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带来了动荡不定的危机。 从斜线的产生开始,它本就是一种趋势的动态象征,这使它具有了方向性和速度感。如果把斜线理解为简单的坡度,那么这个坡度上的物体势必有向一端滑动的心理暗示。如下图中,那只斜枝上的小鸟,虽然歇息不动,但却有随时振翅飞去的暗示,这和停歇在水平线上的鸟儿有着不同的意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斜线的速度方向感可能在心理上还会受到一些其他的暗示:我们来看看“/”和“\\”一些区别,在概念上我们称“/”为“上斜线(slash)”,而称“\\”为“下斜线(back slash)”,这在东西方的理解中是相通的。这个概念的生成原因在于:视觉的传导是“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默认,因此会在心理上不知不觉的将左侧作为斜线的起点,因此才产生“/”表上升和“\\”表下降的意义(拼音音调标注)。从使用上讲,理解了这个概念,在网络的路径表述时便有:http://www.blueidea.com/bbs,而在本地就有:D:\\my pictures\\...。这样,所谓“上传下载”的概念就不会混淆,“/”和“\\”就不会用错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呵呵,闲话扯远了,还是从概念回到图像上来。 斜线的动态特性使得它成为了表现激烈运动和事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被广泛的应用在需要强烈视觉引导的画面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上面二幅是“蜘蛛侠”的电影海报,以典型的斜线构图来使“蜘蛛侠”接近我们,视线的终端是右下,有“居高临下”的意义在里面。其中第一幅的斜线尤为重要,若不是斜向的墙面而是水平的,极有可能会让我们理解成蜘蛛在地面上爬,这样就太没劲了。 接下来的二幅分别是电影“007不日而亡”和“少林足球”在日本发行的海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二幅的斜线运用是逆向的,即是“从右自左”的动态趋势,这和“力挽狂澜”的意义暗合,表现的内容也是指主人翁必须克服重重障碍获得成功。 二者不同在于007采取由上至下的动势,使得我们可以知道007成功的必然,势如破竹且二人齐心(这真是套路:否则下集007怎么去拍?) 至于“少林足球”在日本发行的海报,在构图上绝对胜过国内发行的海报一筹。湛蓝的天空充满了期望,逆势而上的动态更使人产生好奇心去一探究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上面这幅是《香港公园食虫植物展览》的海报,虽然是一个变化过的斜势构图,但温馨的色彩中还是暗藏杀机:我们不禁要为那踏入陷阱的小蚂蚁担心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上面二幅是世界海报展览的经典作品,亦是运用斜线构图的典范。 《菜根谭》闲适篇有云:“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 棋弈,奥理太深;我们且来看看简单些的时尚玩法“五子连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个“斜月式”,予取与夺,都有着很大变数;其中的动势与杀机,有兴趣者不妨可以拆解玩玩。 于闲适的娱乐间得到感悟,怕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我们就来谈谈最近炒得烫手的《英雄》吧! 不管剧情如何对白怎样,条理又怎么理顺,作为一个风光武打片,杜摄影师的构图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为武打片,斜式的构图不但可以让观众的视觉跟随镜头摇曳产生眩晕的功效,最重要的还是表示一种动作的暗示。在“长空”与“无名”的心灵对战一场中,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无名的斜出剑式,本来从侧面拍更有方向感和力度,但是基于“心灵交战”,将此动势线和身体重合,稍留有小角度,但剑锋几近向下直指,是谓“定”。 而长空的定格就更为考究:本是持枪而立,枪居斜式,但画面故意右倾,使枪杆平置,使得这一画面“蓄势待发”,是谓“静”。这两个画面的衔接,更交待出了“心灵交战”的内在含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上面这个画面,是残剑惊见飞雪持长空银枪感怀后愤然离开的场面。这个就是叫“气晕了头”,为了让观众也有点这感觉,所以用了一个旋转后拉的镜头,全部是斜势,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常常为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而感叹,为自然形态的美感所折服——这并非矫揉造作的情绪,而是物我相忘的天人感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同样都是曲线,但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却能形成不同的变化:通常我们会把曲线和圆联系起来,是因为曲线由弧线构成,而弧线是圆的一个部分。 圆,是一个封闭的弧线,取其一段即是弧。
毋庸置疑,弧具有相当的张力,饱满而有弹性,如同蓄势的弯弓。“气势如虹”,在外物形象和内在精神之间给出了很好的说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由于弧度对力的作用,就有了弧的“内外”不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弧即有对外围的辐射力,也有对内的凝聚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即,它将会驱使其外侧的元素向外(如上图中的小虫,看起来好像要被弹出画面一般),也会将属于自己的部分拉拢回来(如下图天坛寰丘的汉白玉栏杆,在这个角度看来,不仅有纵深感,还有一种向心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然,如果弧线的一端是定式,那么就如同跳板一般会将力度传递到另一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两条弧线魔法般的切线接合时,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类的线条大量的存在于传统于现代的构图模式中,在西式的构图理解中归结为“S形构图”,在东方的审美意识理念中,却有更深层的意义:太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先来看看西方的境界中如何阐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同版本的007招贴,却永远都会有相同的主题,或许令我们想到一个乐队的名字:Guns N\' Roses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你认为“S”代表的是柔弱的外表吗?或许以前是,在古典主义的女体上是,但是现在一切都在变化中——阴阳相生,不是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仅女人有曲线,男人也可以做到的。(当然有人会说这也许不是曲线而是折线,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这些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凡高的“星夜”,流动着的是星光抑或是驿动的心绪呢?这些都不需要去深究,令你感动的元素都在这些活跃的线条里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罗丹的“吻”,在地狱之门的组雕里面,突出着人性的一面。男人体采取方正的直线条外形,和这一组雕顶部的“思想者”是同一种处理手法,来达到凝重感;而女体曲线才能够在对比中得以凸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太极的感受是动态中的平衡,除了圆形,弧线的分割交融外,其实也有极钝和极锐的端点。其内在的方向性和整体的感觉掩盖了那些极端的东西,那些锐利的尖峰被拖在尾端,是内在的爆发力。太极的外表是阴柔的,其实内力很足。如果旋转到一定程度,会瞬间的释放能量,那些通过积累而凝聚的能量。伺机而动的弧线,故而有生命力,是积极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清光绪制”青花双龙戏珠盘。你感到的是阴柔的美吗?显然不是。这种于曲线中渗透出的阳刚美,是东方审美的一个微妙的特征。让我们来看看一直以来对曲线的认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工程学中理解的曲线是“逼近法”,认为所有曲线都是由短直线连接而成的;而美学中推崇感性者认为世界上任何线条都是曲线。而直线,只不过是在一个相当宽广范围内的一段弧度,比如地平线。听起来又是相对论的范畴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源于这二个理解的基础,就派生出不同的曲线风格 就如同中国画里面画兰草和梅花,都是讲究“曲”之巧妙,但方法却有明显的审美不同兰草讲究的是长曲线,多为二次曲线,多个线条间形成“眼”于“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希堂画谱·兰谱之兰叶起手式)这是一种很直接的曲线享受,柔美但有韧性,温和中透露出刚强。通常对比的部分是根须,凌乱蠕动的曲线,与花叶形成对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西方人欣赏国花兰花,不理解为什么要露根,大抵就是理解不了这样的对比手法已经超脱了描摹写生的需求而上升到精神世界的传达。国画程式如此,却不是仅仅为了形式的需要。兰草的长曲线,秀美雅致,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梅花之傲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王冕的二幅腊梅图,都是曲势,一上一下,“S”形态婀娜。梅花的欣赏也是曲,不过若是梅枝也柔弱摇曳,怕是要失去气节;梅的潜藏精神是傲雪临寒,故而造型方法必然不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就是以短直线来拟合曲线,以错杂之梅枝形成画面之大势,古拙粗犷的线条与精巧玲珑的梅花瓣蕊相映衬,梅之精神即跃然纸上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东方美学注重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沟通,而在文化差异下挣扎抱怨西方美学和东方美学的文化冲突的者,或许应该找到一个沟通和理解的方法。扩展开去,其他学科对于美学而言亦都可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