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心论坛  (http://zqax.net/bbs/index.asp)
--  残友热议  (http://zqax.net/bbs/list.asp?boardid=46)
----  成都机投桥街道摸索出 “三四五”工作法 构建长效关爱残疾人机制  (http://zqax.net/bbs/dispbbs.asp?boardid=46&id=1873449)

--  作者:五味瓶
--  发布时间:2011/5/5 11:02:09
--  成都机投桥街道摸索出 “三四五”工作法 构建长效关爱残疾人机制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摸索出 “三四五”工作法,构建长效关爱残疾人机制,取得明显成效,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99名残疾人,已就业98人;有康复需要的107名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

突出 “三个结合”

  机投桥街道采取班子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普惠与优待相结合、救助与扶持相结合的 “三结合”模式,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机投桥街道将残疾人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由 “一把手”亲自抓,实行目标管理 “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奖惩。街道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辖区6个村和1个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在保障残疾人享受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普惠救助政策的同时,机投桥街道将贫困户、一户多残家庭的低保金上浮10%。2011年春节,街道投入经费11万元,按照贫困残疾人400元、其他残疾人1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

  机投桥街道量体裁衣,以个性化服务作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突破口,为残疾人铺就了一条无障碍通道。街道对275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扶持10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半边街村残协专委张志馨走访本村残疾人应洪时,发现他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就业。于是,张志馨为应洪向街道申请了一辆残疾人创业扶持车和1000元创业启动资金。开始时,应洪的生意不太好,张志馨便鼓励他别灰心,如今应洪每月能挣700多元,基本摆脱了贫困。

坚持 “四措并举”

  为了了解残疾人的需求,解决其困难,机投桥街道推出 “四措并举”:入户调研,掌握动态需求;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统筹协调,落实方案;督促检查,动态跟踪。

  从2004年起,机投桥街道每年年初集中人力开展入户大调查,深入调研残疾人需求。街道从 “残疾人能做什么、残疾人需要什么、能为残疾人做什么”的理念出发,结合现有资源和政策,为每户残疾人家庭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将其填写在个性化服务卡上,及时录入武侯区残疾人信息平台和成都市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然后,街道采取 “一站式”服务方式统一承办。

  “四措并举”的服务方式让贫困残疾人饱尝甜头。今年47岁的易定国对笔者说: “您别看我肢体残疾,但是我现在居住不愁,衣食无忧,已经走出物质生活的困境。这一切都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各部门对我关爱的结果。我特别要感谢社区残协专委陈长春,我的改变都是通过他一步步实现的。”

  原来,易定国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手术后导致残疾。易定国的爱人为此不辞而别。无儿无女的他,只好寄居在姨妈家。“可怜我姨妈已经70多岁了,还要照顾我。那时,我真想一死了之。后来,是陈专委通过媒体、法院和志愿者帮我找回老婆,又帮我办了残疾人证,申请了低保金、廉租住房补贴、 ‘温暖万家行’专项补助,还常陪我去做康复治疗。现在,我可以放开竹棍走路了。”

强化 “五零服务”

  对辖区残疾人,机投桥街道始终贯彻 “五零服务”: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项目零收费。

  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街道将低保金、专项补助金送上门,康复理疗、家政服务等实行上门服务;对沟通能力差的残疾人,提供信访、法律等代理服务;还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站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专人接待;印发残疾人联系卡,公布电话,建立QQ群。街道对残疾人的所有服务项目均免费,凡残疾人参加各级免费培训,街道、社区还给予生活、交通等补贴。

  2004年,李锡彬不幸摔断了脊椎,属二级肢体残疾,行走只能靠轮椅。事故发生后,妻子为照顾他而无法工作,全家仅靠领取低保金过日子。街道知道此事后,为李锡彬申请了特困残疾人家庭专项补助,为他的孩子申请了 “两免一补”助学金。2007年10月,因长期坐轮椅,李锡彬患了褥疮,身上发出阵阵恶臭,人也瘦成了皮包骨。看着李锡彬的难受劲,机投桥街道残疾人专干王德强心急如焚,专门把市残联基金会康复处专门负责褥疮治疗的廖医师请进李锡彬家。廖医师说: “要根治只能做手术。”手术费需要6500元,这对李锡彬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王德强把这个情况反映给街道,得到街道支持并多方筹集了救助资金2600元。李锡彬的手术很成功,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

  投机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洪其说: “残疾人兄弟姐妹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骨肉同胞,关爱同胞弥足珍贵。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构建长效关爱机制。”(李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