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互帮互助平面设计 网页设计 → 关于现阶段工业设计图书出版的几点建议

分享到:

  共有392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关于现阶段工业设计图书出版的几点建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风之翼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2208 精华:1 积分:14434 金钱:34310 金币:0 魅力:6895 威望:0 登陆:241 注册:2006/11/28 9:24:35 近访:2008/1/18 11:00:51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关于现阶段工业设计图书出版的几点建议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4/24 0:16:34 [显示全部帖子]

贴子已被锁定

发布时间: 2007-04-20» 花景勇供稿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www.DOLCN.com]
 

  2002年因为湖南大学出版社的朋友想出设计类的书籍,咨询于我.为答疑解惑,尽一臭皮匠之力,故成此文字.后作详谈,后04年推出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材.甚好销.原因无他,在于丛书参编院校多,每本书的参编教师多,且来自不同院校.可占据销售终端的数量与规模优势.05年接着推出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基础教材,同样保证参编院校的数量.与前次不同的是,教师组织不用再由出版社出资,改而收取会务费用.06年推出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材,07年推出动漫设计教材......

  文章虽散,但价值似乎颇大,咬牙顿足,厚颜推出,谬误难免,欢迎指正.

关于现阶段工业设计图书出版的几点建议

--花景勇

如果说每个产业在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泡沫时期,今天的中国工业设计就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泡沫阶段。

如何理解?泡沫者,外华而中空,量大而质轻也。它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用整体质的发展放慢来换取量的快速扩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便是最伟大的工业革命,也是以对内野蛮的圈地运动和对外血腥的殖民掠夺来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大量的民族文化的衰落和悲惨失业导致了可怕的经济衰退,就是历史也不能给出公正的评价。

大浪淘沙,没有大量的沙,也就无所谓金银铜铁的区别。从91年的16所高校开办工业设计系或专业,到现在近300所和即将上马的,群沙可说已经小有势头。这为设计产业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消费群和消费环境。因此,要长期有效地出版为这一消费市场服务的图书,就必然要详实地了解其构成、特点(优缺点)、需求和发展规律,从中寻找合理的长远规划和适当的出版定位。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了。

工业设计的泡沫发展直接的表现在各大高校争相上马工业设计专业。而在开办该专业时,又没有长期的规划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在一些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院校,甚至为是否立足于培养农机造型设计的专门人才而争论不休。

此外,师资的欠缺是极其致命的。对于这种致命欠缺的理解近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期;远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文化的衰落。相当数量的高校,多由其他非设计专业的德高望重的教授掌舵,如饥似渴的吸纳专科、本科学生任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硕士生就成了各大院校的抢手货。然而,就是这种高等级的研究人才,也因为各高校肆意地扩大招生而普遍呈素质萎缩之势。专业人才不专,高级人才不高的“繁荣”,固然可以维系一时,但是在严酷的市场经济的惊涛之下,企业与设计业的信赖将渐渐消失,进而形成一种持续的恶性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后,中国设计界即将面临的,将是市场的现实评价和严酷应对。从彩电业到中国足球的发展中,我们依稀可见中国设计的身影。这决非危言耸听。

巧合的是,当我们为区区十数万人民币任意挥霍“信赖”这种行业生存最重要的资源时,西方的学者们正好在纽约的设计管理高峰论坛上焦虑地探讨维系和增进信赖的良方。当我们还在热衷于社会观念对设计的影响,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美术和技术的关系时,西方的学者已然就设计生活的基础理论、形态和设计控制,业界和企业的融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这是中国工业设计与西方的差距,也是专业图书出版的差距所在。

首先,这种有异于其他成熟专业的办学模式,势必影响到数十年以后。同时意味着致力于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将更多地依赖更为自觉的自学。换个角度讲,这必然为大量的参考书籍提供可能的市场。其次,各大院校的教材不统一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高质量教材的匮乏也是一个直接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为编著者的水平参差所决定。另一方面,教材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任课教师的来源和偏好,如某一美术院校毕业或工科院校毕业等等,而不是基于专业长远发展的考虑。这种随意性必然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后天缺陷。这也迫切需要图书出版以专业的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全面的考虑和关照应届学生和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如何解决单纯的图书出版与多渠道的传道授业的关系,如何正确地引导消费,将成为准备长期经营设计图书的出版商能否成功赢利的关键。也是图书策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幸的是,这类人才同时也是出版业的稀缺品种。

关于设计图书的稀缺,还集中的体现在业界学术思想和风气的多种不良表现上

一是学术研究课题越来越深入“象牙塔”。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非物质设计、信息设计固然重要,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但是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症结在哪里?我们最为迫切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哪里?企业与设计的结合停滞多年,而相关的研究,甚至译著一直凤毛麟角,难觅芳踪。很难想象缺乏企业支撑的工业设计会是什么一种样子。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企业也希望用绿色等等概念成就商业产品或大打广告牌,但是这些更偏重社会学的观念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即得利益盘根错节。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全面的看,理想和现实都不应该有失偏颇。

二是重技术抑或重观念的偏向。其根源是对设计分工的不同理解。关于设计分工的问题应当另有专文论述。中国工业设计从业人员和在学人员的数量发展是相当惊人的。近三年相当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以每年翻番的超速度大幅上扬。设计队伍的扩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是异常复杂的。从就业上讲,企业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改革还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上。其核心是人才梯队的建立和战略成长,最大限度的减少诸如人才流动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经营效率。国外著名的设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从立项到样品试销到评估再到立项的循环过程,如青蛙公司等。对比中国的设计组织,能够进行如此工作的只怕没有。有鉴于此,国内的各大制造商开始热衷于建设和发展自己的设计中心,而稀缺的有层次区分的设计人才竟芳踪难觅。根源应该还在于对人才结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理解上。倘不能理解设计分工一说,又如何理解人才的结构层次;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才的层次问题,又怎能制定符合社会即时需求的知识教育体制;倘若如此,又如何能正确的评价究竟是“重技”“重艺”抑或“重商”的问题;倘若如此,供需双方就不可能相遇于长征路途的某一个地方。
然而,传统观念中认为必须充分发挥设计师个人的创造能力,以至设计人员可以包揽整个设计工作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基于这种观念的教学模式和上述业界的各种先天缺陷,必然导致设计分工的无序与不自觉。自然也无法形成明确的人才梯队战略。这种认识的混沌对图书出版形成的直接影响是,出版商对书籍选择的盲目和对长期经营销售的无法估计。

三是小农意识的泛滥。但凡谈到诸如小农意识之类的字眼,就立时沾上乱扣帽子,有碍安定团结的嫌疑。确实,长期以来中国的工业设计在学术圈内缺少批判,甚至是批评的声音。或许是一种文革后遗症,或许是认为只有赞誉才能促进创意的灵感,批判被认为是一个绝对贬义的词而为中国的设计界所屏弃。但是我们看发展相对成熟的各个行业,以批评、批判为职业的好手济济。从文学到商业,从哲学到足球,从政治到影视,观念的交锋,言辞的尖锐,形式的多样,批评的艺术魅力比之赞誉从来就没有败北过。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着这些学科的健康发展。事实上,西方的设计,从来就不缺少批评的声音。在评价菲利浦.斯塔克的设计时,最常使用的充满赞誉的字眼是“它们经受住了批评家的挑剔”。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批评队伍是否成熟,历来是评价一个行业是否成熟的标志。如果设计界都无法对一个设计作出正确的评价标准,又怎能期待客户和受众能如我所愿的合理接受我们的想法呢?《呼唤设计批评》一类的图书,本就是现在的先知同仁希望的。关于设计评价标准的理论书籍,也是现时的出版空白,还远远谈不上形式生动的体裁问题。这种只要赞誉而拒绝批评的风气也可以算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一种表现吧!

关于中国工业设计界中小农意识的问题也曾撰文论述。在此仅简述之。

小农意识的潜台词是见叶不见枝,见树不见林。简单地归纳为:追逐局部的,无视整体的;追逐即得的,无视长期的;追逐现有的,无视未知的;追逐纯粹的,无视交叉的......其危害是明显的,表象的繁荣掩盖不了暗藏的湍流。只用一个形象的类比足以说明问题,如今的设计界好比中国的足球业。对于足球,我们可以认为他初具一个产业的规模,而工业设计的产业仍然处于初期孕育阶段。但是他们具备共同的一点,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首先,具体表现在实用性科研研究项目种类不多,联合课题近乎没有,理论研究分布不尽合理,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因无实际的促进机制而几乎无人问津。其次,几乎所有的厂外设计组织机构与生产脱节,工作不能贯穿产品经营的全过程,缺少设计的售前售后服务,相应的设计费用因设计价值无法获得认同而大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关于这一点,精明的商家需要我们提供自己设计的产品促成销售增长的具体数据,而决非借用国外成功的案例来提升设计的地位。对于国内的设计机构来说,这似乎有点“挂着羊头卖狗肉”之嫌。再次,设计人才梯队的培养定位不明确。一个学科要向产业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多元化的层次问题,现有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有何不同,就业分工有何不同,客户单位所付的薪金等级按什么标准划分,似乎缺乏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在素质、作风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大的,师生间的互不买帐,高校学生间的互相攻讦,懒散拖沓,迟到早退等现象蔚然成风。
究其根源,一是受中国社会的浮躁心态影响,二是由于文化积淀的历史中断,三是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教育的恶性循环。关于这三点,其他行业的论著颇多,不再赘述。

就图书出版而言,如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引进、译著或编著定位,应该能找到许多商业契机。

需要强调的是,从学科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如果设计应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话,就有必要最大限度的推广设计的趣味和意义,这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需求应该是并行不悖的。这就是说,设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大众生活渗透,比如可以作为幼儿启蒙,学前学后素质教育,高中以前的创造力培养。对于开阔眼界和开发智力,中国的家长们历来是乐此不疲,不惜血本的。这样的举措可以一箭多雕,一为后续的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为设计的认同提供早期的宣传,三为良好的设计培养未来的消费群。就现实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企业的需求寻找可能的交流渠道,比如和管理领域合作,将设计管理和设计鉴赏纳入培训教材,或以其他形式将设计的观念和评价方式传递给企业的经营者。总之,就普及来作文章,我们可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政府到幼儿的具体需求,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简单的思路是,为工业设计的产业结构搭一个架子,然后合理的分布产品(图书)树的合理布局,确定适合出版社自身的相关产品定位。

工业设计学习的反思

一是基础教学

仔细分析工业设计的基础教学现状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构思。首先是生源的构成,简单的看,有理科文科之分,端看专业或系所处院校的归属而异;有学美术和未学美术之分,其差别之大早已决定于现行的高考体制:经济贫富之分,其中暗含的是生活多样化的感性和理性理解;此外还有地区差距、兴趣爱好的问题,因为相当部分学生是进校时调配而来的。他们的先后天条件、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追求目标对现行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的是一个严峻的课题。然而,设计教育界中基础和专业的脱节历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基础科教师大都来自美术院校,他们一方面为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带来了表现美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非工业的强调极度自我表现的精神和作风。短期的美学培训让学生们无所适从和备感沮丧,而当所学的知识与稍后的专业基础和要求综合运用的专业课无从挂钩时,“放弃”成为相当学生的自然选择。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抱怨:“难道需要我去给他们补习基础课程?”等等。基础教学如何与专业知识完美地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地问题。尤其是在设计的基层教育和普遍推广没有形成之前。教育界的原材料或初加工产品(生源),应当来自一个嗷嗷待哺的成熟市场。

二是专业教学
专业教学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植于产品经营的全过程和社会分工的多样化需求。就现在的教学来看,重设计技巧,轻理论;重电脑,轻动手;重形式,轻观念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和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则受制于缺乏相关激励政策和合理的综合指导。至少国内的设计协会等组织在这些指导性的问题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学科的单一性发展也是一个瓶颈。观念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从设计政策、设计管理到单一的设计,无不需要好的观念,但观念的产生需要用生活多方面的知识作为支撑,单一的知识结构产生不了社会需要的大量的想法。这需要一种极其开放和多重交叉的环境和引导体系。只有我们为学生寻找到足够的选择目标,我们的专业教学才能够真正走上因材施教的正轨。或许我们的教材,只有跳出现有的学术框架,立足于产业的整体结构,全局地把握细节,才能真正找到更有实际意义的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设计是如此的贴近时代,作为工业分工后独立的综合学科,她因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而具有鲜明的时尚性,她因工业和影响工业的诸多因素而具独特的包容性,她因自身的特立而具超凡的创新性。这些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知识更新速度(据说,国外的教材2年就会有较大的变化,这需要更准确的调查),当然历史和经典作为一种认同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至少,我们现在缺乏对最新信息快速而系统的反应机制,也没有国外跟踪和整理最新设计技术的研究机制。一旦缺乏这些中坚的组织机构,我们拿什么去为国家、政府献计献策。要争取政府的重视,我们必须要有详实的数据和积极的应对。这同时也为图书出版和更新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三是专业素质教育 www.dolcn.com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们深知课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素质教育丛书,有建筑、音乐、美术,可是很少产品设计;商店,国外形式多样的设计商店名目繁多,国内可以说绝无仅有;网站,国外从专业设计到兴趣爱好,如专门收集菲利浦.斯塔克的椅子等等大中小一应齐全,在设计上细致入微,反观我们的网站,大多停留在文字加图表的制作阶段,远谈不上设计二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另外撰文分析。)
第二课堂的开展从幼儿园到大学如火如荼,配备的书籍形式众多,作为一种诗意地理解生活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工业设计实在具有上好的优越条件,如果高校专业教师能够走出现有的圈子,和多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合作,或许会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等待挖掘。现实的问题是,当我们在国内询问小孩“你长大了做什么”时,估计没有几个会说“我长大了要做一个伟大的工业设计家”。标榜生活设计的工业设计委实距离现实太过遥远。在这种情况下,谈提高中国工业设计的社会地位,无疑是一种观看镜中花式的单相思。

总之,只有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我们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出版的长远发展和需求。仅仅立足于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行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