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子已被锁定
身材瘦弱,行动时左腿蜷缩,憨厚实诚,沉默少言。初见宋小林,很难让人想到眼前这位身患残疾的农家汉竟把承包的100 多亩蔬菜大棚打理得有声有色,用勤劳耕耘出了自己的致富绿岛,他每年大棚蔬菜收入达30 多万元,创造了正常人难以企及的奇迹。他就是辰溪县后塘瑶族乡残疾农民宋小林。
在他的田间地头,每天清晨只见来自黄溪口镇、辰溪县城、溆浦县城贩运蔬菜的货车络绎不绝。来自溆浦思蒙的刘师傅把一叠钞票递给宋小林说:“我每天到宋老板的大棚拉蔬菜,他的蔬菜出产早,价格合理,特别是他为人实在、诚实守信,我相信他!”
宋小林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留下了肢体三级残疾。身残志不残的他敢闯敢拼,凭着一股闯劲走出了一条比常人艰难许多的创业路。谈到自己走过的道路,特别是那些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宋小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人能做的,我也行!”
今年54 岁的宋小林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不自弃的闯劲。
年轻时候,宋小林在村里当过村干部。1996 年,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不服输的劲头,加上抚养4 个子女的重担,催促着宋小林也加入了南下务工潮。
在同村人的引荐下,宋小林进入深圳某饲料加工厂做保洁工作。刚上了半天班,工厂老板就以腿脚残疾为理由,把他给“炒”了。宋小林含着眼泪被“请”出工厂大门,感到又屈辱又遗憾。
因身体残疾吃了多次“闭门羹”后,宋小林决心自己创业,做贩卖蔬菜生意。他东拼西凑花钱买了一辆二手电动三轮车,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就骑着车到菜市场摆摊,深夜还要去批发市场进第二天卖的菜。宋小林感慨万千地说:“那个时候真苦哇,每天最多只能睡4 个小时。所幸的是收入还好,最好的时候一天入账1000 多元,比打工强多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一干就是17 年。
2014年,宋小林和妻子回乡过年,看到村里新成立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大规模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他内心一动,萌生了在家乡种植大棚蔬菜的念头。
他与妻子一合计,两人思想一致,形成了共识,决定不再去外面闯荡,就在家乡创业。
宋小林拿出家里6 万元积蓄,贷款1 万元,找亲朋好友借来8 万元,然后从村里流转来150 多亩土地,在村民诧异的眼神中开始搭棚种菜,成为全村第一个大棚蔬菜大户。
大棚刚搭起来,宋小林就遇到了难题。菜秧刚下种半个月,就出现了大面积“死秧”。急得团团转的宋小林,一边细读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一边拿着本子向村里的种植能手舒文友请教,最终发现 “罪魁祸首”竟是棚内湿度过大。宋小林立马把家里的抽油烟机搬来干燥空气,并开始重新播种育秧。
经过反复研究摸索,如今,宋小林的蔬菜大棚已初具规模,每天来棚里订购蔬菜的商户络绎不绝,而他自己也成了村里有名的“种菜专家”。
宋小林说:“按照现在的销量来看,每亩大棚收入5000 元是不成问题的,除去成本,一年下来净赚30万元是肯定的!种地还真是个好门路!”
他的脸上堆满了丰收喜悦,也彰显了一个创业者的自信和胸怀。(本报记者 易达 通讯员 唐荣立 张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