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互帮互助平面设计 网页设计 → 艺术走进数码时代

分享到:

  共有299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艺术走进数码时代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ay205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274 精华:0 积分:3057 金钱:4571 金币:0 魅力:1795 威望:0 登陆:61 注册:2007/7/1 16:18:55 近访:2007/12/15 9:38:03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艺术走进数码时代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8/24 13:27:20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自己动手,用键盘或鼠标打开的画展

这不是我们习惯的艺术展厅现场,油画、国画、雕塑等等传统艺术作品统统不见踪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高敞开阔的底层大厅里,成排成行的是一台台电脑,处处可见的是电视机、投影仪、大屏幕、数码摄像机。多数作品都是以一套这样的设备向自己所占据的那面白墙或一小块空间作投射、展示或演出。观看、欣赏作品,往往要自己操作键盘或鼠标,搜索或点击作者存放在电脑中的文件与程序。

逐一欣赏世界各国数码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使用的形式十分丰富多样:或形象尖锐地揭示社会现象,或寓教于乐阐发科学道理,或多方互动游戏学习,令人大开眼界。来自国外的不少作品以貌似调侃的方式揭示某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文化意味,如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凯文·艾斯通与凯文·柯雷合作的互动视频装置《Kvs.K》、日本大阪艺术大学学生山岸与刚朗的动画作品《绝对无双麻将人》、英国胡佛汉顿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作品《逃逸》等。还有一些作品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如英国胡佛汉顿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录像作品《93奇想》、澳大利亚科汀技术大学设计的互联网站上“人类基因工程”案例的铺陈等。此外,还有一些富有哲理性与趣味性的作品,如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互动装置《变脸》,在有趣和荒谬中有一种耐人深询的意味。法国第八大学的作品基本上都与韵律、节奏有关,充分展示了法兰西民族一贯的优雅态度和浪漫情怀。

93件参展作品,总共动用了40台投影仪、近80台电脑、19台电视机和DV机等。以形式论,涉及数字平面图像、DV短片、数字动画、游戏、视频、动画等等多种方式。来自希腊雅典艺术学院的作品,则是通过编程方式探索机器人作画能力,让人大开眼界。

主办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有15件作品参展,主要出自数码艺术专业研究生之手。朱宏的《多元影像》很抢眼,一群虚拟的三维人富有节奏和图案化的舞蹈运动十分流畅而有趣。赵睿翔、张盛、韩晓骏的作品《寻梦童年》,通过影像的不断放大、推移而带给人熟悉、亲切、怀旧和空茫。王征等的《吹皱一江春水》,借助计算机的简单程序,点击鼠标,或者只是吹一口气,就能让画中空阔平白江面上漾起一串串涟漪,水墨山便有了动感……

数码艺术方兴未艾,不可阻遏地冲进人们的视野

这是11月28日在上海大学内开幕的“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给人的感受。被称为“数码艺术盛会”的这次展览,有9个国家参与,从每个国家各选一所艺术院校参加,多数作品出自这些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之手。看起来,这只是一次数码艺术专业的教学成果展,却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除了各参展院校的师生之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山东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教师纷纷前来观展、参加研讨会。

近两年,数码艺术展、多媒体艺术等频频举办。今年夏天举办的上海科技节,首次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通过互联网举办了一次2003上海科学与艺术展。10月,一个国际卡通数码艺术周在青岛开幕。11月,“影拓———跟着大师一起秀”杭州数码艺术交流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这一段日子里,还有一个“2003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奖全国校园推广活动”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主要院校里巡回,其中不乏“国际优秀数字艺术作品展”等展览及主题讲座。而首届中国数码艺术博览会则将于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

数码艺术方兴未艾,以不可阻遏的势头冲进人们的视野。年轻人投入创作的热情和数码艺术发展、当代艺术观念和艺术教育方面愈来愈突出的种种困惑,让人对于这一次集中国际数码艺术教育知名院校的展览寄予厚望。

“数码艺术会对目前的艺术教育领域带来哪些改变?”

“新技术的运用,究竟是张扬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还是促使不同民族文化迅速趋同?”

“对数码艺术,如何建立起一套艺术价值判断坐标系?”

……

两天的研讨会上,满耳是这样的问题。虽然解释不少,但依然是问题、困惑多于答案。对于数码艺术及艺术教育领域,所有的人都是刚迈开探索的一步。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汪大伟教授说,所谓数码艺术,指的是那些运用电脑科技各方面的新发展。数码艺术的新鲜之处在于,它能够与观众互动,还具有转换性,能轻松地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完备,使得越来越多未经太多基础训练的人也可以涉及艺术创作领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数码艺术进入艺术院校的殿堂。对于这一新兴教育领域,各国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国内许多艺术院校已开设相关专业,只是名称不一,如新媒体、多媒体、超媒体等。数码艺术教育所涉学科的文理交叉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中前所未有的,是对目前教育条块分割状态的一种打破和弥合。

培养懂艺术又精于科学的复合人才,着实不易

“20年前,对于我们,艺术和科学是完全隔离的,而且设备完全被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连摄影是否属于艺术都曾引起不小争议。而现在,艺术家开始选择以高技术为工具,其挑剔程度与科学家不相上下;而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对高科技制造的美学效果产生兴趣,创造了大量连艺术家也叹为观止的作品。”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这样感慨。

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科学的复合人才,着实不易。陈玲是东华大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她和同学们入学时都是理科生,4年间将计算机和艺术两个专业课程叠加起来学习,她的体会是“很累,而且两边都不讨好。”她以专业的眼光打量这交流,认为多数作品所采用的技术都十分简单、初级。一位正在上海大学数码艺术专业读书的研究生也说,对数码技术的一知半解,是阻碍他在艺术创作路上走得更远的主要因素。

对新技术的生疏,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而富有创意的艺术家们要学会驾驭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工具,是双重的制约与考验。

无论如何,这是不可避免的:总有一天,电脑会与纸、笔一样,成为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