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休闲娱乐爱心茶馆 → 父亲的户口簿

分享到:

  共有35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父亲的户口簿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huochai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777 精华:1 积分:7341 金钱:11571 金币:0 魅力:4260 威望:0 登陆:27 注册:2007/6/20 9:59:29 近访:2009/4/24 13:42:38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父亲的户口簿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9/12 12:45:40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父亲的户口簿
2007-8-24 15:16:00 作者:楚人 来源:《成都晚报》
<iframe align="left"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duzhe.com/ShowAd.asp?AdsCategoryID=2" frameborder="0" noresize="noresize" width="280" scrolling="no" height="230"></iframe>  在举家搬迁新居以后,我家的户口薄不得不换成新的了。

  当户籍警在旧户口簿上盖上“作废”字样的印章并扔进废纸筐的时候,我的眼睛潮湿了:这个破旧不堪的户口簿分明是一部普通的中国家庭的分合聚散史呵。

  父亲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他认为:上天把一家人安排到了一个房檐下,一家人就应该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从1949年前那战乱的年代开始,他率领全家远离故乡,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直到解放后定居成都,他始终不渝地履行着他一家之主的神圣职责,没有离开他的家庭半步。他对那些夫妻反目、兄弟相争的家庭常常是嗤之以鼻。偶尔我们兄弟间发生争吵,他定然是严加训斥,并辅之以伯夷、叔齐的典故及孔融让梨的故事。

  然而,与自然规律和世事变迁相比,父亲维系家庭的力量就十分脆弱了。1970年底。大哥中专毕业分配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于是,户口簿他那一页被盖上了一个“迁出”的印章。次年,我随支边青年大军远赴云南边疆,自然在我的那一页上又被注明了“1971年5月30日迁往云南潞西”。对此,他显得无可奈何。虽然他经常教导我们“父母在,不远游”,然而这并不是他或我们想不想“游”所能决定的。

  我离家几个月后,我那八十高龄的奶奶溘然长辞。于是她那一页上又被盖上了“死亡”两个殷红的大字。这样,一年之内,一个六口之家的户口簿上,只有父亲、母亲和小弟三个有效的成都居民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小弟幸运地考上了大学,他那一页上又被注上了“迁往四川师范学院”的字样。当然,只有这次父亲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他认为考上大学相当于中了“举人”。何况川师本来就在成都。

  那些年是经常查户口的,户籍警们看到那本六人实两人且破旧不堪的户口簿,都无一例外地叫父亲去换新的。然而,素来奉公守法、老实做人的父亲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了极度的固执和不合作。也许他认为:只要户口簿上还有奶奶和他三个孩子的名字,他就有个完整无缺的家,他就是个六口之家的家长。在他的心目中,这户口簿就是他远行的儿子们的根。

    探亲回家时,兄弟们团聚一堂谈到此事时不免要调侃父亲,说他像一个固执的地方军阀,部队都被别人调光了,却死抱着一个空架子大本营不拆番号。而素来对军事全无兴趣的父亲竟石破天惊地说了让我们目瞪口呆的一句话:“只要我守住这个大本营,你们总有一天要归还建制。”

  果然如父亲所言,1979年4月,我风尘仆仆、一脸黝黑地回到了阔别了八年的故乡。父亲立马拿着我的调动手续亲自去了派出所。回来之后,户口簿上我那一页上已被注上了“由云南潞西迁入”。那天,父亲喝酒了。

  一年后,大哥也携妻将雏调回了成都。父亲左拥右抱一男一女两个孙儿乐不可支。在孙儿孙女“爷爷,爷爷”那脆生生的呼唤声中,老人家前所未有喝了三杯“成都大曲”。这天,他是真的醉了。

    小弟大学毕业后分在成都任教,“归还建制”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时,父亲的“麾下”已经有七个人了。于是他常常不无得意地说:“我话如何,你们不是都‘归还建制’了吗?家和人兴,家和人兴啊!”



虽然做的不是最好,但我要做到让自己满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