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子已被锁定
本报讯 (记者 谈燕)记者昨天从市残联获悉,五年来,本市用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市级财政资金总量比前五年增长两倍,残疾人家庭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一项项惠残政策与服务,为本市94.2万残疾人铺就一条融入社会、公平参与的阳光路。
家住密山二村的肢体残疾人吴阿婆受惠于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电动晾衣架和智能马桶盖的安装,既“解放”了家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目前,本市已有4.4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环境无障碍改造。据介绍,近年来,本市致力于消除残疾人生活、出行的环境障碍,目前全市84%的大中型商业服务建筑、91%的文化和体育建筑、99%的医疗机构、城市公园及轨道交通站点均已配置无障碍设施,共新建和改造各类无障碍设施2.9万处,盲道2550公里,路口缘石坡道5.3万处,支持残疾人发展的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
硬件改善的同时,“软件”不断提升。“阳光心园”、“阳光之家”、“阳光宝宝卡”等助残品牌,涵盖了残疾人养护、康复、教育、就业、保险和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杨浦区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活动室,赵妮与其他伤友交流着最新的康复心得,“‘中途之家’让我们找到了融入社会的感觉。”在这里,赵妮不仅能享受康复评估,还有康复指导师为他们建立康复训练档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据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康复,一方面控制伤友们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记者了解到,从“要我康复”到“我要康复”,3300余名精神残疾人得到日间照料,8700余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救助服务,2.3万人分别享受居家和机构养护,80万人次得到体检和康复上门服务。利用社会资源建立1400余家分布于区县、乡镇、居村不同类型的康复站点和养护机构,如今上海已形成了残疾人养护服务系统配套和机构、社区、家庭的有机互补,市级康复机构引领的立体康复网络体系,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提前三年基本实现。
踏上就业岗位,是不少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人生价值的通途。本市已形成了残疾人集中就业、分散就业、自主创业、非正规就业等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格局。记者从市残联获悉,本市如今已有170家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还建成了“阳光之家”淘宝网店和城市超市爱心店,惠及5000余名残疾人。五年以来,新增就业2.9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