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休闲娱乐文海拾贝 → 聆听苏家围

分享到:

  共有420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聆听苏家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猴乖乖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750 精华:30 积分:16454 金钱:27454 金币:0 魅力:9296 威望:0 登陆:335 注册:2007/4/5 13:51:22 近访:2010/8/25 14:55:41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聆听苏家围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8/12 7:25:36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汉室忠臣第,宋朝学士家。”早就听闻过“苏家围”这一藏于深闺却蜚声遐迩的名字,只是一直无缘结识。直至前时,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我才顺着一条通往那个古朴而又神秘的名字的幽径,拾一路花香鸟语,去追觅那憧憬已久的芳迹。
临近苏家围,跃入瞳仁的是一片翠绿的竹林。清风掠过修篁,拂出一阵阵悦人耳目的绘满绿意的清音,那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而非乱耳之“丝竹”。我真欣羡苏家围的人们,这人间的仙乐和清福都让他们消受尽了。若王子猷(晋代王羲之之子,以嗜竹闻名,尝云:“何可一日无此君!”)有知,也应会迁居于此罢?怪不得苏秀弘(苏东坡第十一代孙)会择此而居、休养生息了。
苏家围不是人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具有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入围前有一道长廊。廊上悬挂着一些精巧的木板,入门第一块木板上写着:“到家啰!”这是苏家围人向我们发出的热情的请柬和诚挚的呼唤。沿着长廊进去,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些板书:历史学家说:“苏家围是一部书”;画家说:“苏家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等等。这些板书,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苏家围不仅是旅游之胜地,更是文化之积层。走尽长廊,我们洗耳倾听导游介绍苏家围的由来: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于1312年从江西庐陵(即现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是夜,他梦见五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一种本草科植物,可入药),并告诉他,紫苏之所以长得如此高大,是因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可在此安居。苏天荣醒后,甚觉蹊跷,忽想紫苏与本姓有缘,于是便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生长得很是浓郁葱茏,于是他怀疑这便是梦中五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可是后来由于宦海奔波,他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他便嘱咐后人要落居于此。直至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苏天荣的奇梦。苏家围,这个充满奇幻的名字,由此开始了它700多年的流程。
入围的第一道景致,是迎亲桥。初听这一名字,我们便觉得分外亲切,似乎是苏家围人如迎接亲朋一般迎接我们来了。桥栏仿竹形而造,很是朴实与古拙。桥下淙淙的流水,似是从千百年前流来的,又潺潺地流淌了千百年。走过迎亲桥,便可闻见村里明晰的犬吠,在我们听来,那犬吠也是善意的,似乎也如迎亲桥一样,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进入苏家围,我们途经一处叫“醉翁亭”的古屋,门前悬着一副联匾,上书:“醉可真醉莫因困惑而醉;富为富翁愿做精神之翁。”我没有去考据这是不是六一居士的原话,但在我听来,这确实是一杯解酲的冷醴、一句醒世的恒言。世人所孜孜以求的,莫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是“腰缠万贯银”,真正“举世皆醉我独醒”的、追求“骑鹤下扬州”的“精神之翁”,怕是踏破铁鞋也难觅了罢?没想到在这古陋的围屋里,却隐居着这样的高士,真令我顿起仰慕之心。但门扉紧掩,我不敢上前叩门,怕惊扰了那位精神之翁,于是便蹑脚走了。
走不多远,便到了一个名为“客家乡村性别文化展”的展厅。展厅很狭陋,但展示了一幅客家乡村男女关系、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的绵长画卷。那高悬的花灯告诉我们:古时,唯有生男孩时才可挂花灯,“上灯”与女孩子是无关的。竹竿上晾晒的衣服告诉我们:客家人晾衣服有着特殊的讲究,必须把男的衣服晾在上面,女的衣服晾在下面。据说这源于阴阳之道——男为阳,女为阴,阳在上,阴在下。故有此区别。那沐浴的澡具告诉我们:男的洗浴用大木桶,女的则用小木盆。这一切,都向我们透示一种强烈的讯息:男尊女卑。这种陈陋的观念,承传了数千年,终于被苏家围的一名普通女子冲破:古时,建房子时妇女要避嫌,不能接触房梁,否则,就会被人视为不祥。有一次,苏家围的一名客家女在休息时,无意问坐在放置在地的大梁上,族人十分惶恐,要惩诫这名女子。女子突然指着胯下说:“自古帝王从此出!”众人大惊,以为神人附体,遂饶恕了这名女子。从此,苏家围妇女的地位慢慢地有所改善,逐渐割除了男尊女卑思想的脐带。我点燃一炷心香,向那名勇敢的女子遥献我的敬意。
走出客家乡村性别文化展厅,走过几道迂曲的廊巷,我们来到了客家女摄影展厅。厅中展出的图片,展现了客家女清淳、素朴、勤劳的品性。客家女的传统服饰是:穿着大襟衫、宽脚裤,扎着头巾,或是戴着笠帽。这一装束告知我们,客家女们是如何的朴实无华、纯朴勤劳。而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中,客家女是唯一不裹小脚的特殊群体,这并非因为她们不遵守“妇道”,而是出于农耕的需要。她们的“天足”,在我看来是最美的,远比那些被变态文人们拟作“玉弓”、 “金莲”的小脚要美丽得多。
在客家女摄影展厅的侧屋,植着一株老茶树。据说这棵茶树是光绪25年种植的,距离现在已经100多年了。茶树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阿婆,她见我们来观赏茶花,便堆着满脸的笑容来迎接,那笑靥如同盛开的老茶花一般绚烂。阿婆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似乎也在诉说着茶树、老屋百年的沧桑。
告别老阿婆,我们来到了苏公祠。苏公祠是为了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的,故又称东山苏公祠。这里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祠堂的门坪,是用鹅卵石铺就的。据导游介绍,鹅卵石的铺列,是颇有“玄机”的,它分别铺成七龙戏水和双龙戏珠状。我们静看时,确有那么一点儿意象;静听时,也似乎确切可以听见七龙戏水的声音。祠堂的门前,刻着一副非常响亮的对联,这就是文首提到的: “汉室忠臣第,宋朝学士家。”“汉室忠臣”指的是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软禁牧羊而矢志不肯降虏的苏武;“宋朝学士”指的是“一门父子三学士”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这一副对联告诉我们,苏家围人的先祖有着怎样的文才与气节,足以令其后人视若家珍。祠堂的大厅上,高悬着一幅牌匾,上面写着雄劲的三个大字:外翰第。两旁则悬着两幅较小的牌匾,分别镌着“贡元”、“拔贡”字样。据说,在苏氏家族最显赫的时候,这里曾悬挂着63个官位、学位匾。可惜的是,绝大部分牌匾都已经消匿了,保存下来的这几块,也是给人作床板或围猪圈而意外保留下来的。现存的几块御封匾和大梁上锈迹斑斑的大铁钉,都昭示着苏家围显赫的家世和逝去的辉煌。
步出苏公祠,我们彳亍一条青石小径上。这就是旧时的义合老街。小径全用光滑的鹅卵石铺成。我们漫步于小径,聆听从石径上传来的声音,那声音似乎不是我们的脚步声,而是从历史的深处传出的跫音,辽远、深沉而清明。在石径旁,有一棵千年古榕。这就是飘现于苏天荣梦中并植根于传说中的那株榕树。榕树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老当益盛,愈发浓郁葱茏了。乡人说,下雨的时候,遮蔽于榕荫里,连滴水都漏不下。在这棵千年榕里,留存着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美丽传说。清朝时,龙川县一位才女逃婚至此,在树下与一名书生邂逅,两人一见钟情,并喜结良缘。后来,书生做了官,两人便专程运来一块“树恩难忘”的碑,立于树前。这棵树也因此被人们千古颂扬。古榕下有一座山歌台。客家妹子常玉立于山歌台上,对着悠悠东江水,清唱悠扬的山歌:
“阿哥——过来!爱涯唱山歌你就过来,你晓游水就游过来。涯一见哥就心会开,你真系爱涯游过来。过来,你真系爱涯就游过来!呜——喂——”
这悠扬的山歌,从古唱到今。游客至此,可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客家人以歌传情的美妙与浪漫。我们到时,树下没有了客家妹子的芳踪,但我们依稀可听到那浸满乡土气息的客家山歌在古榕上缭绕,在江面上飞扬。
离千年榕不远处,躺着东山学堂的残躯。墙体已全部坍塌,全然不见当年学风鼎盛的景况。东山学堂是古时义合镇的最高学府,集聚了苏家围方圆几十里的学子。清代时,河源县有24人考取秀才,单东山学堂便占了12人,故有“苏半县”之称。岁月变迁,东山学堂盛况不再,只有在历史的天空中,才可听到那不绝于耳的琅琅读书声。
毗邻东山学堂的一处残迹,叫义江古庙。相传是为纪念苏家围的一位禅宗大师而建造的。这苏家围人也真有意思,在这儒学氛围浓厚的境地里,建了这么一座禅寺。不过,禅寺里飘出的暮鼓晨钟、梵呗之音,与东山学堂的读书声交相辉映,倒也彰显了苏家围宽厚的文化襟怀,融汇成了苏家围多元的文化江流。
我们游览的最后一处景点叫“农事四季廊”。“农事四季廊”建在农田的阡陌上,由一列顶着斗笠的竹柱组成。竹柱上刻着一年四季的节气名称和其时应作的农事,还有一年12月的别称。游完“农事四季廊”,只需片刻;游完之后,我蓦然觉得,似乎在一瞬间便走完了一年。我这才猛然醒悟,这“农事四季廊”,原来是在警醒我们:时光易逝,要珍惜锱寸光阴啊!
游览完毕之后,我们登上了返程的游轮。苏家围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然而,我的耳中,却装满了苏家围的声音。我满载着它,满意而归。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