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休闲娱乐文海拾贝 → 《闲看水浒》——十年砍柴,以文为刃

分享到:

  共有353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闲看水浒》——十年砍柴,以文为刃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huochai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777 精华:1 积分:7341 金钱:11571 金币:0 魅力:4260 威望:0 登陆:27 注册:2007/6/20 9:59:29 近访:2009/4/24 13:42:38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闲看水浒》——十年砍柴,以文为刃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7/21 8:11:38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iframe align="left"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duzhe.com/ShowAd.asp?AdsCategoryID=2" frameborder="0" noresize="noresize" width="280" scrolling="no" height="230"></iframe>闲看水浒

   编者按: 一个笔触精细的湖南人,一个热爱西北的兰大人,携着他的《闲看水浒》——一股独到真实的思考狂风似的席卷了过来。

  这个ID一度红遍《天涯》各个论坛,他的本名却似乎没几人能想的起,游走与网络之间,不懈的做着他的砍柴功,然而,他的功夫没有白费,持着他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视野,于是一部《闲看水浒》终于集结成文了。它读出了博命生存的历史真相,犹如吴思看史书,从史料中发现历史运转的玄机。

  十年砍柴是一位资深法制记者,也许是这个原故,他的笔下,每每惊叹的是,无法制之社会,板斧的力量大于天,平民小吏遭遇不平事,人的思维便直截了当地想起锋利的板斧,有什么恩怨自行了断便是,大不了上梁山!于是十年砍柴用它的文砍出了一个全新的水浒世界,一个梁山法则。

   十年砍柴个人简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在湖南新邵的乡下长大。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法制日报》。

  来自兰大之:

   十年砍柴和西西的一番论争

  西北的城市总有些迷幻,天灰黄,水湍急,花朦胧,好像是马尔克斯笔下的拉美。可我们的大学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像大西北的姑娘一样成长着,朴实的外表下面藏着一种狂野的、远甚中原的浪漫,那份魅力,那种风骨,那些神韵,要相处日久,才能慢慢地品出来。某一天,你突然像是醍醐灌顶,心中的那个“软驱”一下子就被某种景象激活了,于是你没由地爱上了她。  

   落魄归来意难平,十载空负才子名——毕业十年返校记

  整夜兴奋,辗转反侧睡不着,快近天亮倒迷迷糊糊入梦。可闹钟响了,一骨碌爬起来,穿戴、洗脸一气呵成,抡着包往外机场走。——此时的老婆正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参加他们大学毕业十周年的聚会。十年前我们各自从杭州、兰州分配到北京,谁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那一半象上帝安排似的,从东南和西北各自来赶一个决定终身的聚会。而今十年一梦,带着浓浓的怀旧情绪,我们又各奔东西,去十年前的那个起点,究竟我们能寻找些什么呢?                

   十年砍柴印象记:

  砍柴十年为磨刀

  砍柴文如其字,字如其人。不久前的两次小聚,使我改变了很久以来印象中砍柴应该是温文儒雅的形象。相反,砍柴做人锋芒毕露,其聪明才气仿佛写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言谈中常常引经据典,却没有“掉书袋”的嫌疑,出语尖刻,不留情面,但是却心存善念。这让我想起了鲁迅评价那段话: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有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可惜的是砍柴不是安庆人,否则,也许成就一段佳话。

   《水浒》里的虚妄与真实 闲看《水浒》淡操

  《闲看水浒》的作者“十年砍柴”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法制记者,他和他的这些奇文成长于网络,“发迹”于网络。表面上,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网络写手”称号,让他拥有了“现代知识分子”身份,他在写作时也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经济、政治术语,但这些却改变不了他骨子里是一个传统文人的事实。这仅仅从他自己为本书所写的《引言:对梁山说声再见》就可以看出来。贯穿全书的,依然是对历史规律的穷追猛挖,并以此来烛照令人忧心忡忡的社会现实,表达一个有着传统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    

   劈开崭新“水浒”新世界的——《闲看水浒》

  十年砍柴访谈:告别不合时宜的《水浒》情结

  首先水浒中的人不仅仅是造反,也不仅仅是招安。他们根本没有像那种如洪秀全从金田起义就开始要与清廷决一雌雄的气魄,《水浒》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他们曾经只想过着殷实、安逸的日子,可在社会的惊涛中,他们没办法把握自己。这种深深的无助感、这种小草一样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大多数中国人都能体验到,最后风云际会他们都上了梁山。这是小人物在生存的困境中结下的一种“互助组织”,梁山人所谓的兄弟情谊其实都是建立在彼此结盟才能生存的需要上的。    

   人们眼中的《闲看水浒》:

  《闲看水浒》——在细读中发现“魔鬼”

  2004年的中国出版界与往年一样也乏善可陈,也可圈可点。依本人之见,这一年,至少有两位以“细读”惊天下的作者值得读者感谢———十年砍柴算一位,而另外一位,则是批评家李建军。其新作《小说修辞研究》虽然只是一本文艺研究专著,但其中有关“小说修辞病象”的个案研究,尤以辎铢必较、条分缕析、解经以理、校字如仇的细读,让人不能不对一盏孤灯下一个人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细读”刮目相看。常言道,魔鬼就在细节中。而李或十年砍柴的努力则告诉我们,唯有“细读”,才会既邂逅天使,也发现魔鬼。

   《三国》《水浒》《西游》构筑中国人精神幻象

  十年砍柴的精细,不只在读书有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视野,还在于他联系现实生活时点到为止,既让读者有适度的联想空间,亦让自己不背上太多的“影射阅读”的“恶名”,每每读到此处,读者便别有会心。他在谈及梁山二把手生存之道时,说梁山这些强盗的“表态学”学得真好,需要站稳立场时绝不会站错,赶快表态支持上峰的安排以及被挟持的所谓“民意”,过来人看到这些地方真有痛彻骨髓的悲凉。    

   湘军,耕读文化的最后守护者

  先生的《战天京》首次在天涯网站煮酒论史连载后,立刻引起了"千军万马来追牛"的奇观。许多网友一天数次上网,看是否有新的文字上传,一些心急的甚至口出怨言,怨伯牛勾起馋虫后,却"上菜"太慢,而今伯牛的全文付梓,关注咸同之世,乃至关注清史的朋友再不用忍受望眼欲穿的煎熬,大可捧书从容咀嚼。伯牛的这本书在网上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半世纪前的那段往事,不仅没有湮没于尘埃中,反而激活了那么多年轻人的历史兴趣?因为对一段历史的关注,显然不能仅仅以好奇能解释的。  

   十年砍柴的部分作品节选:

  红楼如此读:博大精深的奴才学

  宋江刘备唐僧的“无能”之能

  两个失败二奶的惨痛教训

  梁山泊戴宗和燕青做间谍水平之比较

  皇帝偷情是风流

  李逵哥哥眼中的大宋法律  

   结束语: 仔细读过砍柴先生的文章后,有种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之感,《闲看水浒》——一部真正的功夫之作,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笔刃依旧犀利。  


虽然做的不是最好,但我要做到让自己满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