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互帮互助平面设计 网页设计 → 艺术设计必看:从零开始学创意之五

分享到:

  共有251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艺术设计必看:从零开始学创意之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kay205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274 精华:0 积分:3057 金钱:4571 金币:0 魅力:1795 威望:0 登陆:61 注册:2007/7/1 16:18:55 近访:2007/12/15 9:38:03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艺术设计必看:从零开始学创意之五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8/16 15:10:20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艺术设计必看:从零开始学创意之五

在艺术领域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比”、“兴”和类比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刘勰说:“ 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是说:“比”是喻事理;“兴”是引起联想。比喻事理的,要根据相似点来说明事物;引起联想的,要从细微处寄托深义。刘勰还指出,比的手法在设喻上是不固定的,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文艺创作中的“比喻”、“移情”,是类比的重要体现。请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比的是形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喻的是心思。在我国古典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类比方法处处可见。 类比法按原理可分为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仿生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和综合类比等8种。

  1,直接类比 就是从自然界或者人为成果中直接寻找出与创意对象相类似的东西或事物,进行类比创意。

  这种类比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子制造的“竹鹊”、三国时期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唐代韩志和创造的能飞行的飞行器等,都是仿生学的直接类比。鲁班发明锯子,也是同带齿的草叶把人手划破和长有齿的蝗虫板牙能咬断青草获得直接类比实现的。

  听诊器的发明,也是典型的直接类比思维的产物:拉哀纳克医生很想发明一种能够诊断胸腔里健康状况的听诊设备,一天到公园散步,看到两个小孩在玩翘翘板,一个小孩在一头轻轻地敲翘板,还有一个小孩在另一头贴耳听,虽然敲者用力轻,可是听者却听得极清晰。他把要创造的听诊器与这一现象类比,终于获得创意设计听诊器的方案,世界上听诊器就这样诞生了。

  工程师布鲁内尔为解决水下施工大伤脑筋,有一次他观察到至木虫进入木材的方法,即造一个管子作为他前进的涌道。于是通过类比,他想出了用空心钢柱打入河底,以此为“构盾”,边掘进边延伸,在构盾的保护下施工,这就是著名的“构盾施工法”。这可以说是类比法的重大成果。现在市场上紧俏的电瓶脚踏车,其动力系统就是通过与电瓶车的动力系统的直接类比制成的。

  有趣的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创立动植物世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理论时,竟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的浏览中获得了直接类比,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 拟人类比 就是使创意对象“拟人化”,也称亲身类比、自身类比或人格类比。这种类比就是刨意者使自己与创意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自我进入“角色”,体现问题,产生共鸣,以获得创意。

  拟人类比,在我国的典籍中屡见不鲜。《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一种天人合一,万物一理的拟人类比。文学艺术中的拟人类比更是随处可见,例如把祖国比作母亲,把美丽的姑娘比作鲜花。这在美学上,是认同作用,而在心理学中,就是移情。

  在科学上,拟人类比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化学家法拉第自己与电解质认同,发现了电解定律;凯库勒在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提出了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

  工业设计,也经常应用拟人类比。著名的薄壳建筑罗马体育馆的设计,就是一优秀例证。设计师将体育馆的屋顶与人脑头盖骨的结构。性能进行了类比:头盖骨由数块骨片组成,形薄、体轻, 但却极坚固,那么,体育馆的屋顶是否可做成头盖骨状呢?这种创意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薄壳建筑风行起来。

  设计机械装置时,常把机械看作是人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拟人类比,从而获得意外的成效。如挖土机的设计,就是模仿人的手臂动作:它向前伸出的主杆,如人的胳臂可以上下左右自由转动;它的挖上斗,好比人的手掌,可以张开,合起;装土斗边的齿形,好似人的手指,可以插人士中。挖土时,手指插人士中,再合拢、举起,移至卸土处,松开手让泥土落下。这是局部的拟人类比,各种机械手的设计也是如此。整体的拟人类比,就是各种机器人的设计。

  这种拟人类比还常用于科学管理中,比如把某工厂的厂办比做人脑,把各车间比为人的四肢,把广播室比做嘴巴,把仓库比做内脏等,从而按人体的正常活动管理全厂。这样就能及早发现问题,实现协调有序的管理。

  3. 象征类比这是一种借助事物形象或象征符号,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情感的类比。有时也称符号类比。这种类比,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立体化,为创意问题的解决开辟途径。戈登说过:“在象征类比中利用客体和非人格化的形象来描述问题。根据富有想象的问题来有效地利用这种类比”“这种形象虽然在技术上是不精确的,但在美学上却是令人满意的。”“象征类比是直觉感知的,在无意中的联想一旦做出这种类比,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形象。”

  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得意之作多半得助于象征类比。如《佛香图》线条流畅、气象万千,就是他观察曼裴将军静如处女、动如脱兔、转似游龙的剑舞而画出的。唐书法家张旭从公孙大娘健美的舞姿中深受启发,提高了他的草书艺术的创意,使其草书达到了“龙飞凤舞”的境界;王羲之从“白毛浮绿水”的白鹅戏水中,找到了“红掌拨清波”的美姿与自己的运笔姿势有关,经过象征类比,创造出新的书法技巧。 外国美术史上也不乏同样的事例。大画家米开朗基罗受命罗马教皇以圣经故事绘制教堂壁画。他为了要用奇伟壮观的布局显示上帝创世时的景象而苦思冥想,废寝忘食,几近江郎才尽的地步,只好暂时放下工作,到深山旷野放松一下。一日清晨,暴风雨过后,云开雾散,旭日东升。他见了到两朵白云,状如勇士,从两边奔向初升的太阳,顿时大悟,立即跑回去,把所见景观作为创世纪之布局,绘成杰作。 凯库勒用“环形”表示苯分子结构;刻卜勒用“T2=D3”表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T为行星公转周期,D为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麦克斯韦用数学公式表示法拉第的电磁变化理论;马克思把“暴力”比作“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产婆”;毕加索用“鸽子”象征和平。所有这些都是用形象和符号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人们建造纪念碑、纪念馆一类建筑,需要有“宏伟、庄严”之感,于是就在其高度、范围、色彩、造型等创意设计上动脑筋,以实现这种象征意义。又如,设计咖啡馆需要幽雅的格调,茶馆要有民族风格,音乐厅必须有艺术性,于是就通过具体造型、色彩、装饰等来表达这种种象征的意义。 4. 幻想类比这是在创意思维中用超现实的理想、梦幻或完美的事物类比创意对象的创意思维法。戈登就该法指出:“当问题在头脑中出现时,有效的做法是,想象最好的可能事物,即一个有帮助的世界,让最能满意的可能见解来引导最漂亮的可能解法。”

古代的神话、故事、童话,多是不能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幻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幻想解决问题已成为现实。众所周知,著名科幻小说之父贝尔纳有非凡的想象力,是个幻想类比法的大师。100多年前还没有收音机,其小说中的人物却看上了电视;在莱特兄弟进行首次飞机试飞前55年,他塑造的人物已乘上直升飞机翱翔蓝天了;在他的小说中有霓虹灯、可移动的人行道、空调机、摩天大楼、坦克、电子操纵潜艇、导弹,在20世纪,这些东西都化为现实,但凡尔纳在1个多世纪前都从其笔端一一道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凡尔纳却充满了自信,他说过:“只要前人能做出科学的幻想,后人就能将它变成现实。”

  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家利用幻想类比机制较易,而科技工作者利用它则较难,因为后者常受“已知”世界秩序和形式逻辑的束缚,易屈服于传统思维习惯,闲置幻想羽翼。戈登认为科技工作者“ 应当而且必须给予自己和艺术家同样的自由。他必须恰当地想象关于问题的最好(幻想)解法,而暂时忽视由他的解法的结论所确定的定律。只有以这种方式他才能够构造出理想的图像。”

  爱因斯坦年轻时构思相对论问题时曾想:如果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条光线就会像一个在空间中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这正是一类幻想类比,打开了“相对论”的大门。科学中的“理想实验”,都包含着许多幻想类比因素。甚至,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家关于人类社会种种“理想模式”的理想,也包含着许多幻想类比因素。

  5. 因果类比两个事物的各个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着同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可根据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推测出另一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合成树脂中加入发泡剂,得到质轻。隔热和隔音性能良好的泡沫塑料,于是有人就用这种因果关系,在水泥中加入一种发泡剂,如果发明了既质轻又隔热、隔音的气泡混凝土。这种创意方法,就称为因果类比法。

  6..对称类比自然界和人造物中有许多事物或东西都有对称的特点。可以通过对称类比的关系进行创意,获得人工造物,例如,物理学家狄拉克从描述自由电子运动的方程中,得出正负对称的两个能量解。一个能量解对应着电子,那么另一个能量解对应着的是什么呢?人都知道电荷正负的对称性,狄拉克从对称类比中,提出了存在正电子的对称解,结果被实践证实了。

  7. 仿生类比人在创意、创造活动中,常将生物的某些特性运用到创意、创造上。如仿鸟类展翅飞翔,造出了具有机翼的飞机;同样,发现了鸟类可直接腾空起飞,不需要跑道,又发明了直升飞机;当发现蜻蜒的翅膀能承受超过其自重好多倍的重量时,就采用仿生类比,试制出超轻的高强度材料,用于航空、航海、车辆,以及房屋建筑。

  8. 综合类比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复杂,但可以综合它们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例如,设计一架飞机,先做一个模型放在风洞中进行模拟飞行试验,就是综合了飞机飞行中的许多特征进行类比。同样,各领域的模拟试验,如船舶模型试验。大型机械设备的模拟试验等,都是综合类比。现在盛行的各种考试前的模拟考试也是这样,先出一张试卷,其中综合了将来正式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题型、覆盖面、题量和难度,以及考生可能出现的竞技心态,使考生对正式考试各种情景有所了解,并能对自己准备的程度作出评价,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进一步应考的准备。

  综上所述可知,在8种类比中,直接类比是基础,它是生活中常见的类比,在这一基础上,向仿生、拟人、象征化方向发展,就是仿生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向对称、因果、综合方向发展,即是对称类比、因果类比、综合类比;最后,向理想、幻想、完善方向发展,就是幻想类比。这8种类比各有特点和侧重,在创意、创造活动中常常相互依存、补充、渗透和转化。

  类比和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类比法在创意过程中所体现的一般审美因素,二是各种类比中体现的审美因素。

  1. 类比创意过程中的审美人类创造是最高意义上的美,哪里有创意、创造活动,哪里就有美。类比法参与创意、创造,也不例外。 《提喻法》一书分析了应用类比法过程中的心理审美愉快:“ 当发明的目标到达时,先于它。标志它和伴随它的是愉快的心理激动”。“某些人一再选择导致问题漂亮答案的思考路线。这些承认远在他们的直觉被证明正确以前就有一种愉快的感觉棗一种‘上道’的感觉。”总之,在类比过程中是愉快感把创意者引上了正道。这种快乐本质上是审美的。

  2. 类比法审美的个性反映在各种类比法之中类比中最基本的是直接类比。它往往出现在创意问题难以解决。理论出现缺口时,这时直接类比通过巧妙的形象过渡,使问题取得突破,缺口得到弥补。这本身就是一个臻美化过程。类比对象像一颗镶嵌在创造成果上的明珠,闪烁着特有的。充满形象的光辉。日本某印刷厂有个事务员对刀剑别有兴趣。

  一次他看到一个人用玻璃碴儿刮板上的油漆,钝了就再把玻璃敲碎,用新碴口继续刮。于是他想到当刀钝时也可把变钝的部分折下来,不必每次都修磨。就这样,他设计出不用磨的新型刀子。这里显示出类比的补美作用。

  拟人类比的审美因素更多、更鲜明。在这种类比中,人把自己的感觉、思想、感情移入到创意对象中,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物人合一。同时,人的生命和情趣也移到对象里,达到物人交融,从而使创意成果有更强的审美效果。

  艺术创造中的“移情”,是拟人类比的表现形式之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等等。

  花溅泪,鸟惊心,轻薄桃李,蜡烛惜别,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象征类比,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概念问题形象化,其审美作用非常鲜明。我国设计的纪念爱因斯的邮票中,爱因斯坦像的后上方有E=mC2字样,这一简洁的质能关系式,象征了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这是一个出色的象征类比,非常富有诗意。从相对论到原子能技术,莫不与此绝妙公式密切相关。

  幻想类比用想象力编织完美的理想模型或形态,体现了人类的元与伦比的超越能力,因而充满了神奇的、激动人心的美感。

  仿生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和综合类比也都有各自体现的审美因素,不再一一赘述。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的属性相同,从而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间接推理。由于两个比较对象常是个别事物,则类比推理被认为是个别到个别(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即X对象有a、b、c、d属性;X对象有a、b、c属性;则X对象也有d属性。

  这种推理,有形式上独特的美。在形式逻辑中有人把类比法并入归纳法,有人则把它归为演绎法。其实,它在本质上与归纳法、演绎法是不同的,更接近于臻美法(一般到一般)。二者在推理方式上有对称的优美,而且在结构上也很相似。 世界上的事物多得数不胜数,人是怎样抓住其中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的?正如弗格拉希指出的,我们对那些在时空上距我们无限遥远。并且似乎不可能在质上和量上进行比较的现象,进行富有成效的类比推理,“其根据是什么呢?形式逻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类比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功能,还未有充分的估计与研究。

  其实,所谓非逻辑演绎、非经验归纳的‘自由’创造的能力,与此密切相关。”“类比不简单是观念间的联系,它涉及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 形式逻辑只解决了已有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但问题是两个类比对象不是预先给定的,需要在千差万别的事物中挑选,这显然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由大量想象组合和直觉判断构成的推理。下图形象他说明了这种推理过程:首先出现一个组合(想象)方案,被直觉判断否决了;再出现第二个组合方案,又被否决;然后出现第三种组合……依此类推,循环不断,直至出现一个肯定直觉,呈现一组美妙的类比。把两个东西联系起来,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把类比法全面、系统地应用在创意、创造过程,首推创造学家戈登创立的“比喻法”。其后,又有多人对此法进行了革新、发展,提出了几种以“类比”为核心的新方法。

  1. 提喻法Synectics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将不同的看上去无关的因素联系起来。自1944年以来,以戈登为核心在波士顿郊外剑桥,成立了一个创造理论和方法开发小组,他们称之为synectics小组。戈登认为:“从心理上洞察和分析以前伟大发明家的创造过程,可以看出唯有类比和类比推理才是对创造开发最重要的观念。”Synectics法的核心是类比,故一般译为“提喻法”,也有的译为“综摄法”、“举隅法”、“集思法”或“群辨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