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热点讨论残联动态 → 南京成立首家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的“梦工厂”

分享到:

  共有49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南京成立首家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的“梦工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五味瓶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1562 精华:0 积分:15608 金钱:12839 金币:13 魅力:9186 威望:0 登陆:258 注册:2008/9/12 13:46:52 近访:2020/3/3 9:27:50 在线:在线1天17小时57分钟.
离升级差0天8小时3分钟.
目前等级1
南京成立首家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的“梦工厂”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6/15 10:32:27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我要去吃火锅”、“我要买件新衣服”、“我要把钱交给爸爸存起来”……

说这些话的人,不是孩子,他们年龄都已在19岁至40多岁之间。

今年1月,建邺区益智多残疾人托养中心成立,成为南京第一家专门为智障残疾人提供就业的“庇护工厂”。至今,这里已吸纳了26名精神和智力障碍者就业,每到月末,这些特殊的劳动者都能领到一份工资。对于其中不少人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第一笔工资。

这家特殊工厂的出现,是社会各方爱心聚集的结果。

最小的19岁,最大的44岁,一群特殊“孩子”开心就业

该“托养中心”坐落在建邺区莲花新城南苑3幢1楼,有蜡烛生产、玩具定制、文具组装等车间。

“托养中心”主任郑跃琴介绍,这里专门招收患有智障、精神障碍、自闭症等疾病的特殊人群。目前,已经吸纳了26名“孩子”就业,年纪最小的19岁,最大的44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低保、因残致贫等困难家庭。虽然他们年龄不小了,但智力水平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托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因此称呼他们“孩子”。

“我喜欢在这里上班,有工资,还能吃饱饭。”在蜡烛车间,21岁的智障残疾人周亚林怯生生地对记者说。

在来中心之前,周亚林有过被骗的辛酸经历。两年前,周亚林在中介的哄骗下,去常州打工。“他们把我关在黑作坊里,没日没夜洗那些收来的废品,后来还是警察叔叔把我解救出来了。”周亚林说,“现在可好了,我在蜡烛车间上班,老师对我都很好,每月还能有几百元收入。”

“1、2、3、4、5,5个一包。”在蜡烛车间的分装处,30岁的孙涛低声数着数,将蜡烛包装进白色的塑料袋中。他很安静,很仔细,不太讲话。

负责蜡烛车间管理的高毅成老师介绍,孙涛除了智力障碍,还有自闭症,而且他的父母离异,家庭十分困难。“街道以前帮他找了份在超市的工作,但由于周围人的嘲笑,他很恐惧,只好又回到家里。”高毅成说。孙涛的姑妈孙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孙涛通常6点就起床,开开心心去上班,每天下班回来也都高高兴兴的,这让她十分欣慰。

租场地、搞装修、卖产品……这些都聚集着社会爱心

“这个‘庇护工厂’能办起来而且正常运转真是不容易,可以说是多方爱心聚集的结果。”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工厂”的场地是政府无偿提供,40万元的装修、设备费用由金鹰国际集团赞助,所生产的产品由多个爱心企业不计成本消化,日常运营管理则由民间组织方舟启智中心负责。

郑跃琴对此也十分感慨。她介绍,办起这个“庇护工厂”经历了不少曲折,仅在全市寻找合适场地就花了好几个月。后来多亏相关政府部门出面协调,才找到了这块地方,不仅房租全免,还签了10年合同,工厂这才如期开业。

同样,在产品的销路上,也凝聚了不少企业的爱心。

赵宇,28岁,患有智障和轻微精神障碍,但有着超强的机械记忆能力,在“托养中心”玩具车间工作,负责组装玩具。

“赵宇与一家名叫‘南京爱儿坊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郑跃琴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主动找到这里,希望在这里定点组装玩具手枪。

记者了解到,“南京爱儿坊”为这里提供了组装玩具手枪等多种玩具的全部原材料,义务提供技术指导,再把赵宇他们生产的玩具放在淘宝网站上销售,并将销售所得返还“庇护工厂”,扣除部分成本,企业不留利润。

同样,该中心蜡烛车间生产的产品,全部由金鹰国际集团在其精品超市销售。

收入低、受委屈、被打伤……“梦工厂”的老师不好当

在“托养中心”26个“孩子”开心就业的背后,还有10多位专职老师以及众多社工、义工的辛苦付出。

玛格丽特·龙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资深义工。她感叹,这些“孩子”每天能顺利来上班就不容易,比如有的“孩子”从家里坐地铁在油坊桥站出来后,还有1公里才能到“托养中心”。从去年开始,“托养中心”的老师们就开始训练“孩子”记路标、识路名,看方向,防止走错,培训了好几个月,“孩子”们才熟悉了这段路。

不仅如此,训练“孩子”持续性工作,也让老师们费尽心思。“托养中心”专职老师付菊说,这些“孩子”的心思很简单,觉得好玩,兴趣就大一些,否则就不干了。

“我们想了不少办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像文具组装车间,堆满了黄、绿、红、粉等色彩艳丽的圆珠笔零部件,这些鲜艳的色彩会让‘孩子’们更愿意工作。我们还会将手工劳动当做游戏来教,激励‘孩子’们互相竞争……

通过努力,‘孩子’们的持续工作时间已经从刚开始的30分钟左右,增加到了现在的两个小时。”付菊说。

不过,偶尔也有小插曲发生。“天气热了,‘孩子’们情绪容易烦躁,控制不好还会打人,我身上的淤青就是前两天一个自闭症‘孩子’给抓的。”付菊说,这里的每个老师都被“孩子”打过,有的还被打得住院。

出乎记者预料的是,“托养中心”的专职老师们虽然每月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一个个都“来历不凡”。论学历,有的是博士;论财富,有的曾经是企业高管。只因为热爱公益事业,他们来到这里,默默付出,成就了26个特殊“孩子”的就业梦。

“这些‘孩子’有机会实现就业梦想太不容易了,我有责任让他们走得更远!”“托养中心”老师张浅浅说,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帮助了“孩子”,也快乐了自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