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热点讨论残联动态 → 山西沁县开启“互联网+居家托养”帮残助残新模式

分享到:

  共有371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山西沁县开启“互联网+居家托养”帮残助残新模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春流失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版主 帖子:451 精华:0 积分:4594 金钱:6897 金币:0 魅力:2748 威望:0 登陆:5 注册:2015/1/24 21:49:39 近访:2015/9/26 10:38:33 在线:在线0天8小时38分钟.
离升级差0天11小时22分钟.
目前等级0
山西沁县开启“互联网+居家托养”帮残助残新模式  发帖心情 Post By:2018/10/31 8:23:18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沁县居家托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服务对象洗衣服、进行技能培训。沁县新闻办供图中新网太原10月30日电(杨杰英申虎峰郭学红)“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你们来了不仅帮我做家务,还给我媳妇梳洗理发、谈心说话,照顾的无微不至。每个月三次上门服务,俺还一分钱也不用花,既帮我照料我媳妇,还减缓了她的病情。真的非常感谢咱残联和托养服务中心的同志们……”家住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定昌镇北寺上村的常媛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自从被纳入县残联的“互联网+居家托养”服务项目以来,病情也比以前稳定了,她的爱人觉得生活轻松了许多。为确实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着力改善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无就业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生活生存状况,沁县残联积极争取到居家托养助残帮扶项目,并作为长治市首批残疾人居家托服务试点县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扶残助残新模式。经过3个多月的运行,取得明显成效,被无偿服务的重度残疾群体和轻度残疾受益人更是拍手叫好。沁县居家托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服务对象洗衣服、进行技能培训。沁县新闻办供图沁县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现有残疾人1.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3%,平均每52户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该县的一件大事。目前,沁县残联争取并启动的居家托养助残帮扶项目服务人数为350人,山西省残联补贴金额为105万元。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是“互联网+居家托养”中心的重点服务对象。沁县在具体选定中,创造性的确立了“七必须”评选标准,最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的854人中,确定350名重度残疾人员,其中精神残疾108名,智力残疾115名,重度肢体残疾104名,多重残疾23名。按照山西省残联文件精神,沁县残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挂牌招标等形式,沁县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阳光家园作为有资质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与县残联签署合作协议,全权承接各项服务,为辖区内13个乡镇35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助医、助康、助洁等服务。目前,服务中心招聘服务人员39名,主要由残疾人组成,占到中心人员的87%,专技人员23名,占中心成员的60%,医护人员6名,占中心成员的15%。对选定的残疾人每月最少服务三次,每次服务最少一个小时。目前已累计为35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3200余次,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帮助。作为山西省残联确定的“互联网+居家托养”工作试点县,沁县对项目资金105万元进行了科学划分,要求居家托养中心对每个残疾人每月最少服务3次,每人150元,合计资金63万元,每年给服务对象体检两次,每人600元,资金21万元,片区管理5.04万元,服务人员服装、保险1.5万元,其余用于办公、宣传和应急等开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专业水平,县残联把每月的三次不同服务,每个批次的服务以上、中、下三旬分别定人定岗,用相对单一、专业的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同时,还根据县情实际,并兼顾服务人员日均收益,明确要求每天每个服务人员最多不得超过4个服务对象,通过控制服务人数保证每次服务质量。沁县居家托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服务对象洗衣服、进行技能培训。沁县新闻办供图据沁县残联理事长张建军介绍,每名服务人员每天服务4人,以每次服务50元计算,一天一个轻度残疾人就可收入200元钱,仅用一周左右时间每月就可挣得1500元钱,在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轻度残疾人也实现了较有保障的工资性收入,实现以残助残,互利共赢。沁县残联“互联网+居家托养”助残帮扶模式,突出以残助残、推进残疾人就业,形成残疾人服务残疾人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层次多样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格局,使失能半失能的残疾户从精神上、生活上都得到帮助,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享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增加了幸福感。有服务能力的残疾人加入公益性岗位,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收入,增加了获得感,形成“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托养格局,使他们平等融入社会生活,为残疾人撑起生活保护伞。(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