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论坛热点讨论残友热议 → 高淑珍:永远替残疾孩子说话

分享到:

  共有385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高淑珍:永远替残疾孩子说话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纷飞VS舞动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772 精华:0 积分:7088 金钱:9903 金币:0 魅力:4358 威望:0 登陆:2 注册:2012/3/30 10:30:52 近访:2017/3/20 10:25:19 在线:在线0天0小时0分钟.
离升级差0天20小时0分钟.
目前等级0
高淑珍:永远替残疾孩子说话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3/5 9:43:31 [只看该作者]

贴子已被锁定

  恰逢全国学雷锋纪念日,记者采访了唐山市滦南县“爱心小院”主人、全国道德模范之“助人为乐”模范高淑珍。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已是第二年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比第一年参会时从容了很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让她从闭塞的小院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她说自己这个不爱想事儿的人也开始留意那些以前不大过心的事情,“民生”成了她最关注的词汇。

  人大代表不是个简单的身份,那代表着责任,在高淑珍朴实的理解中,人大代表要把老百姓的需求带到北京。从1998年开始,她先后接收近百名残疾孩子到家中免费读书、免费吃住,残疾孩子及其家庭的不易和需求是高淑珍最熟悉的。她说,她这辈子可能离不开这些残疾孩子了,不管走到哪儿,她心里记挂的都是他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愿意为残疾孩子“代言”。

  1  第二年参会比去年踏实多了

  今年已是第二年参加全国两会,从唐山市滦南县“爱心小院”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高淑珍已经从容了很多。“去年是真紧张啊,哪哪都不认识,自动门、电梯我也用不好。”有了头一年的经验,高淑珍今年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面对熟悉的记者,高淑珍喜欢自称“高姨”,她拉着记者的手,拉家常般念叨着内心的感慨,“高姨跟你说句实在话,去年我真没白来,学习了很多,我就是念书少,我脑子记事儿不慢,会上会下,别人说啥,我都认真听,往心里记,很多政策过去高姨哪知道啊?现在可知道了不少。”

  高淑珍说,过去不过心的事儿,现在都开始留心了,她最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问题,“我认字儿不多,领导做报告,我就拿着笔一行一行地追着走,一看讲到民生问题,提到弱势群体,就在下面点上点儿,记住这块是讲的老百姓的事儿,会后还得让别人再好好给念念。”

  “爱心小院”所在的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是个普通的平原村庄,“要不是当上人大代表,高姨这个农村妇女就是在家守着残疾孩子,守着那几亩地,心里想的就是咱小院孩子的吃喝拉撒。”她说,现在不一样了,她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耳听总理做报告,“比起乡亲们,我早迈了一个台阶,回去得把好政策跟大家伙儿唠唠。”

  2  当选人大代表让心里有了自信

  过去的一年,她改变了很多,从因照顾一院子残疾孩子怕被人笑话而不愿走出院门,到主动跟乡亲们聊天唠嗑,她打开了自己的心门,也收获了更多的信任。

  “先前,我能躲着大伙儿就躲着。我有个残疾儿子,又带着这一院子的残疾孩子,怕别人笑话。”过去,“爱心小院”总是大门紧闭,看着门开着一个小缝,高淑珍都得赶紧跑过去把门关严,“怕别人往里看。老百姓没文化说话直,说起这些残疾孩子都直来直去,有些话我听着心里不好受,所以干脆躲在院里。”

  随着媒体对“爱心小院”的报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淑珍的心里有了变化,尤其是去年当上人大代表,她感觉心里的压力小多了,“民政、妇联等很多部门关心残疾孩子,政府还有很多关注弱势群体的政策,志愿者、好心人们对残疾人不仅没有歧视,甚至还高看一眼,我心里敞快多了。”

  心敞快了,“爱心小院”的大门也渐渐敞开了。高淑珍说,“我现在跟过去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了,我经常带着孩子们走出小院,有时候还用轮椅推着他们去赶集,孩子们见外面的人多了,也变得开朗大方,有自信了。”

  “来小院串门儿的乡亲们也越来越多,去年我从北京刚一回去,大家伙儿就都挤到家里来,问"见了哪位领导,会上都讲了啥,长了啥见识?"乡亲们遇到自己家的烦心事,生活中的不平事,也都愿意找高淑珍念叨念叨,“我临来那两天,还有人找我说地里的垄沟多年没修了,我就去找村干部说了说,他们答应尽快修。”

  3  对“善行”有了更深理解

  “小院的变化忒大,就跟做梦似的。”小院是高淑珍最大的牵挂,也是她最喜欢聊的话题,一说起小院,她的话明显多起来,“高姨别的说不好,咱小院的事儿都在心里装着,我给你说说。”

  从1998年起,高淑珍除了照顾自己的残疾儿子,还先后接收近百名残疾孩子到家中免费读书、免费吃住。“过去吃的用的,都是靠我自己,我累,孩子们也不像现在吃得好,穿得整齐。现在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帮助,使的用的,吃的穿的,过去都不敢比。爱心企业家投资给建的蔬菜大棚去年开始受益,现在孩子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大棚里种的各样蔬菜。”

  高淑珍拽拽上衣,“我这衣服也是好心人给寄过来的。”去年头一年来北京参加两会,镇党委书记特意给她买了一套新衣服,到北京后,热心志愿者又领着她上街买了新衣,“现在我和小院里的孩子们穿衣都不用发愁,不少好心人往小院寄衣服,有旧的,也有新的,可够穿了。”

  高淑珍记在心里的都是感激。她数不清小院里来过多少人了,“有各级领导,有媒体记者,更多的是志愿者、好心人,除了咱们河北的,还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的,有些地方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我感觉全国各地哪儿的都有。”

  “要没大家伙儿帮忙,哪能有现在的小院?我就是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子?”在付出爱心和接受爱心的过程中,高淑珍渐渐对“善行”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一个人在小院里,对善行的理解很窄,现在我知道了,"善行"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偷偷做好事",而是要主动去帮助别人,融入社会,在你帮别人的时候也有人在帮你,在互相帮助中让社会大家庭更和睦、更和谐。”

  高淑珍还常跟孩子们说必须得知道感恩,“在他们心里不能有"应该"二字,不能因为你是残疾人,别人就有义务帮助你,人家跟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伸手帮忙,你心里就得要感激。我告诉他们,长大了能帮助别人一定帮助别人,要把好心人给我们的爱心永远传递下去。”

  4  永远替残疾孩子说话

  小院有了名气,接踵而至的还有各地的残疾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时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开春来的最多,因为农忙了,家长要下地干活,孩子没人照管。”高淑珍的小院里已经挤满了残疾孩子,多了实在收不下,每次拒绝慕名而来者,她心里都很难受。

  “我是一个残疾孩子的妈妈,我了解残疾孩子家庭的不容易,”高淑珍说,“农村收入少,给孩子看病家里都会拉下饥荒,瞅着孩子不能自理,父母心窄,加上农忙累得慌,动不动就会吵架,不少这样的家庭最后就破裂了。”

  力不从心之时,除了内心自责,高淑珍说她这个不爱想事儿的人也开始琢磨,各地政府能不能在本地设立个接纳农村残疾孩子的机构,在父母无力照管他们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安身之所,让他们学点儿知识,学点儿技能。“很多残疾孩子就是腿脚有点儿毛病,智商不低,他们学了知识,有了技能,不仅解除了孩子自己的痛苦,也解除了家庭的痛苦。”

  今年两会要提哪些建议?“还没想太好,但是肯定是"关注残疾人群体"的。”高淑珍说,她这辈子可能离不开这些残疾孩子了,不管走到哪儿,她心里记挂的都是这些孩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愿意为残疾孩子“代言”。

  “现在国家政策好,残疾人有了很多保障,我希望残疾孩子们能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能自己养活自己,能为社会也做些贡献,他们会生活得更有信心。”高淑珍希望,大家都要理解和关注残疾孩子及其家庭,并能给残疾孩子提供更多上学和就业的机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