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子已被锁定
30平米的地下室内,蘑菇长势喜人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垡头街道残联推绿色康复项目 在地下室开辟蘑菇“基地” 蘑菇长成销路成了问题
本报讯 最近,朝阳区垡头街道残联推出的绿色康复项目中,由5名社区残疾人种植的平菇开始进入收获期,目前他们每天都能采收平菇三五十斤,多时甚至达到百八十斤,照此估算,今年夏季将收获平菇至少两三千斤。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新鲜蘑菇,垡头街道残联也有些发愁,他们希望找到能长期合作的稳定买家,以便项目能良性循环地开展下去,惠及更多社区残疾人。
地下室种蘑菇
成了种植基地
昨天下午,位于垡头金蝉北里9号楼内一间30余平米的地下室里,五六排白色栽培架上整齐地摆放着600余个枕头般大小的蘑菇菌袋,一丛丛大大小小的蘑菇从菌袋两头伸出,看着着实喜人,这里就是垡头街道残联职业康复站绿色种植基地。
为了给蘑菇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栽培架两边都挂着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地上也被洒了一层水,墙角处一台电风扇不停地转着。因腿脚不好而提前退休的朱银花带领几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在栽培架之间忙碌着,耐心地指点他们给包得太紧的菌袋剪开口、给摸着比较干的菌块喷点水……
街道康复项目
创造就业平台
“侍弄这些蘑菇已经一个月了,开始不觉得什么,等真长出蘑菇来,看着它们一天一个样地长,可高兴了,就跟带小孩似的,你照顾得好,它长得也好,没白下工夫。”“带头人”朱银花告诉记者,蘑菇开始收获以来,和她一起照顾蘑菇的几名精神或智障残疾人也都每天乐呵呵的,跟着忙前忙后。
垡头街道残联理事长高玉娟介绍说,街道新近推出了蘑菇种植康复项目,种蘑菇不是目的,主要是给社区残疾人,特别是精神、智力残疾人创造更好的职业康复平台,吸引他们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参加一些简单便捷的社会劳动,同时增加收入、自食其力,让他们感觉到自我的价值,以利康复。
未来产量增大
销路成了问题
“目前来看还是挺成功的,街道也很支持这个项目,打算再腾出一些地下室空间,扩大蘑菇种植规模,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进来。”高玉娟说,目前已经收获的蘑菇,一部分送给了托老所,也给家庭困难的残疾人送了一些,另外还联系了两家能用养老助残券消费的餐馆,以低于市场价的3元一斤的价格销售了一些。
现在这个“基地”每天采收平菇三五十斤,多时甚至达到百八十斤,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销售和赠送的途径,但产量增大后,销路的问题让他们发愁不已。“但如果继续扩大规模,一定会有更大的蘑菇产量,为了让这个项目良性循环地开展下去,惠及社区内更多的残疾人,我们希望找到能长期合作的相对稳定的买家。”高玉娟说,那样的话,他们就不用为蘑菇的销路发愁了,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这个种植康复项目,“有了销路,还能提高参与项目残疾人的收入,他们也就更有积极性了。”
如果您有大批量收购蘑菇的需求,也愿意为残疾朋友献一份爱心,请与本报新闻热线65902020联系。
线索提供 王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