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过这样一种感叹:如果世人都眼盲,我决不会去追求华丽的衣裳、豪华的居室、铺张的排场……是啊,活着如此之累,原本人生苦短,竟还要处处跟人比较、争一日之短长。可是,难道为了世人没有眼盲,就只能让自己心盲吗?
竞相攀比,比财富、比地位、比声名、比子女,除了虚荣之外,还有些别的原因吧?是觉得比不过别人有伤自己的面子?是认定伤了面子就等于损伤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是看到大家都如此虽不情愿也只能从众?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相信多数人做的就是对的?
敢说“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人毕竟是少数;内心若没有清醒明确的意识,便每每要借外界的看法来为自己定向定位,依赖外界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人的目光,对无主见的人真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的确不只是虚荣、在人前争面子,也会有对习惯势力的屈从——如果他人都这样做,自己非要跟人不一样,看起来太难了;也还会有无意识的盲从——若从小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又怎会怀疑这样做是否正确呢?如果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念书,上一所好大学,读一个热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认定了这是一条康庄大道,又怎能轻易分清那是否适合自己?
人活着自然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要处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免遭人诟病;或者要在名利权位上争强,以此才能证明自己活得比别人更好。有著名经济学家称,他鼓励人们去追求经济利益。但利益不是最本质的,比利益更本质的是快乐。快乐有许多,要有持续的快乐,我总觉得少不了一条——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国外有女作家曾经说过:做好你所热爱的事,金钱会随之而来。后来她对这句话做了个修正:做你所热爱的事,金钱可能会来,也可能不来;不论来与不来,你都将获得幸福。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同时想到,这幸福是有前提的,至少要放下虚荣心、放下与人比较之心;能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时时依赖外界的首肯。去掉不必要的牵挂烦扰,更能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为喧嚣浮华所惑,更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去在意众人的目光,相对还是容易的;如果那是重要的人的期望,在自己的理想与亲人的殷殷企盼之间,只怕要摧折不少深情与大志。曾见电视节目访谈一位做电影编导的女士,她十几岁已对电影有浓厚兴趣,但家人认为那当不了饭吃,遂奉母命读了生物;留美拿了个生物学学位后,她终于还是改学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主持人问她,后不后悔在生物上花了多年时间?该女士沉吟片刻道:我不能说学生物是个错误,那对我母亲不公平。接下来便讲了读生物毕竟有哪些好处,说得从容而有气度。这份气度是要靠最终得偿所愿来支撑的吧?幸好,她有坚持己见的意志;幸好,她最后有了选择的自由并仍有回头的勇气;幸好,她能从不尽如人意的过往中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其他人,包括成名人物,我知道尽有在父辈的控制欲下始终郁郁不振、未尽其才的。
即便没有家庭或家族的期盼,自己也能不去跟风,仍会有许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热爱。是兴趣喜好被忽视得太久以致忘怀了?是在每日的奔波劳碌中对很多东西已浑然不觉?是已经不敢为梦想冒险一搏,于是劝服了自己实际一点?
我仍相信,快乐幸福与否,大半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怎样选择、怎样努力,取决于自己愿意供奉于庙堂还是曳尾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