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心论坛 http://www.zqax.net/bbs/

自强爱心网是由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残疾人共同创办的非盈利性公益网站。网站以服务残疾人为宗旨,同时携手广大残疾人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打造残疾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5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李维康:梨园奇葩 花期无限

1楼
huochai 发表于:2007/10/17 10:43:5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贵妃醉酒》里“好一似嫦娥下九重”的杨玉环,《坐宫》中善解人意的公主,《玉堂春》里悲苦哀怨的苏三,“一枝花凝晨露盈盈绽放”的李清照以及电视剧《四世同堂》中温顺贤惠的长孙媳,她塑造的众多形象无一不被观众叫好,且美得让人感到遥远。而从她开门把我迎进家中的那刻起,我有幸看到了摘去行头,款步于生活中的她,同样美丽,而又从容淡定,和蔼可亲——



            师从百家不收徒

  梅派雍容华贵;程派凄婉绝伦,演绎悲剧人物可大放光彩;张派的唱腔不仅流畅华丽,且很多创新,至今不过时。我们认真聆听李维康的唱腔,可发现各家各派的精美之处都完美融合其中,而表现上又不着痕迹。这些大概就是“师从百家”的她,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拜师风”盛行的那个年代,也曾经有人建议李维康去拜师。已经学了8年戏,又工作了十几年的她,一时间踌躇起来:“在中国戏曲学院里学习,我从‘不会’到‘会’,再到成熟,教过我的先生将近20位,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呀。”

  李维康是个对艺术永不满足的人,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填补她创作和演出的欲望。的确,戏曲中人物的感情都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一味地去模仿一位师傅,演绎的风格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束缚。“齐白石老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一直没有拜师,而是靠自己已有的基础去听、去学,并且进行再创作。”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一句师傅常对徒弟说的话:“你学我,就是把我揉碎了变成你。”李维康对戏曲的学习,就是把自己揉碎了再塑一个自我。

  转眼间,为自己选择学习道路的她,已经成了指点迷津的良师。对于前来拜师学艺的孩子们,李维康像是对待原来的那个自己,希望他们不要单纯地只学一个人,而是博采众家之长,所以并不收徒,只是做一位普通的老师。“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我不能要求谁变成我,而是希望自己能因材施教,让他们发挥出各自的特长。”

                    电声配乐开先河

  京剧是海绵,吸收了很多地方戏的精华,从而形成大气、丰富、华美成套的唱腔。京剧前辈们创造了这无与伦比的国粹,但它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初期,电声乐、迪斯科等等新鲜的元素闯入国门,一时间铺天盖地席卷了其它艺术形式。京剧随之丧失了地位,甚至在当时,被有的人说成是“夕阳文化”、“该进博物馆了”。1978年,李维康跟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对电声乐有了一定了解,于是萌生了用它为京剧伴奏的念头。没想到,这想法竟与朱一公等人一拍即合,“南腔北调大汇唱”便应运而生。“反正我也没有拜师,师傅也不会骂我。”李维康就是凭着这种十分单纯的勇气以及想要振兴京剧的迫切之情,选了几段京剧唱腔里节奏较快的唱段用电声乐伴奏,使《女起解》以及《我家的表叔》等唱段更加广为传唱。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维康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比如说,有人认为《女起解》是被押解的犯人,用电声乐配乐不符合人物的感觉等等。但率直的她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用电声乐伴奏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京剧,我们只是在展现唱段,而并非要展示一个人物。也因此,我们并未采用电声乐为全剧伴奏过。”此后,随着电声乐伴奏的唱段在观众的口中朗朗传唱,京剧演员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演出以及晚会中。与其说李维康的创新是为京剧在观众瞩目的舞台上插了一根针,不如说是又为京剧注入了新的生机。

  尝到了与新元素融合的甜头,李维康便更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有人提出要用编钟为京剧伴奏,“我想,那么古老的乐器若是用来伴奏杨贵妃,环佩叮当响,意境多好啊!于是就搞了个《醉美人》。”MV在电视上大行其道的时候,京剧又难逃冲击,于是李维康等人就在政协会上提案“拍一百部中国戏曲MV”,“流行歌曲用几十万拍一部,我们没有资金,用8000块也要拍,就为了占据一席之地。”

                              精雕细琢改戏词

  除了其它艺术形式的冲击外,京剧的发展还遇到过很多瓶颈和难题。追溯到“样板团”时期,能在舞台上表演的只有8个样板戏,戏虽然好,但毕竟太少了,离“百花齐放”还有很大距离。改革开放之后,观众就迫切地要求看传统戏。“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对传统戏好比毁尸灭迹,十几年后,演员们没有了剧本,更没有录音。要想恢复传统戏,只有凭着自己零星的记忆以及到各处去观摩、考察,想尽办法找老师学习。这个时期,观众满足于传统戏大段大段的唱腔,而作为演员的李维康就悉心研究唱段。“对于传统,好的东西就学过来,不合理的地方就改了,根本不会认为‘传统’动不得。”

  就拿《秦香莲》来说,杀庙那场戏:韩琪要杀秦香莲,刀架在秦香莲的脖子上,气氛非常紧张。这一段传统的唱腔用的是二六板,节奏缓慢,人物感觉很不舒服。于是李维康用快板来演唱,节奏加快,既符合戏中的气氛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又比如《龙凤呈祥》里的唱词,“‘暗地堪笑我兄长’,作为妹妹,‘堪笑’哥哥好像不大合适,于是我就改成了‘暗地埋怨我兄长’,这样听起来就舒服多了。”曾有一位外国戏迷指出《坐宫》中“三尺绫自悬梁尸不周全”不符合逻辑,李维康将它改成了“命丧黄泉”。这样细微的改动,外行人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哪怕只是一个字的变动,戏迷们都能从中听出李维康对唱段的精雕细琢和良苦用心。

                             打造精品创作难

  从12岁登台演出,到现在将近50年的时间,李维康从未间断过演戏。即便是身怀六甲的时候,她都没有离开舞台:怀孕五六个月的时候演出《玉堂春》,8个月的时候演出《赵氏孤儿》,产后仅百天,又马上排演了《李清照》。长年累月全身心投入到创作演出中,使李维康的身体严重透支。年近48岁时,一场大病使她不得不放缓脚步,但手术过后不久,她又变成了那个闲不下来的自己。“我这么坚持,都是因为观众的喜爱。人家对我好,我就要干事儿,就要报答。”

  如今,李维康调到中国戏曲学院任特聘教授,她参与了对《四郎探母》、《谢瑶环》的研究、修改:在尽可能保留京剧剧目传统艺术框架的前提下,去掉其不合理的地方,从而打造京剧的精品。“演戏是为了让观众爱看,如果不加思考地将以前的东西都留下来,是不对的。”

  不“迷信”传统的李维康,对于“为了求新而求新”的做法更是反对。比如很多新创排的戏,往往变成了话剧加唱,“脚步也不要了,听着、看着很难受。京剧是以唱念坐打舞来说故事,不同于话剧和舞蹈。”李维康指出,京剧剧本十分难写,而现今的创作又往往缺乏专家、权威把关,缺少正确的标准来判断。“并不是每位京剧演员都拥有创造力,因此新作品应该经过大家共同的研究,商讨其优缺点,才能不断地进步。”

                  “金童玉女”生活经

  谈到李维康,不能不联想到耿其昌,一生一旦的他们可是京剧界里出了名的“金童玉女”、模范夫妻。同年出生,同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同年毕业,同样的舞台给了他们太多共同的记忆。《四郎探母》、《秦香莲》、《红灯记》、《游龙戏凤》等众多戏的合作,不断为二人平添着默契。工作、生活都在一起的他们对于京剧的切磋更是随时随地,但李维康补充说:“两个人在一起工作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一起出去演出,家就没人管了,人毕竟还要生活埃”但坐在李维康的家中环顾:整洁的摆设,精巧的布局,甜蜜的全家
福,无不传达出井井有条的信息。这对京剧的“夫妻档”正是生活在京剧里,京剧在生活中,京剧与生活水乳交融。







  梅派雍容华贵;程派凄婉绝伦,演绎悲剧人物可大放光彩;张派的唱腔不仅流畅华丽,且很多创新,至今不过时。我们认真聆听李维康的唱腔,可发现各家各派的精美之处都完美融合其中,而表现上又不着痕迹。这些大概就是“师从百家”的她,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拜师风”盛行的那个年代,也曾经有人建议李维康去拜师。已经学了8年戏,又工作了十几年的她,一时间踌躇起来:“在中国戏曲学院里学习,我从‘不会’到‘会’,再到成熟,教过我的先生将近20位,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呀。”

  李维康是个对艺术永不满足的人,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填补她创作和演出的欲望。的确,戏曲中人物的感情都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一味地去模仿一位师傅,演绎的风格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束缚。“齐白石老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一直没有拜师,而是靠自己已有的基础去听、去学,并且进行再创作。”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一句师傅常对徒弟说的话:“你学我,就是把我揉碎了变成你。”李维康对戏曲的学习,就是把自己揉碎了再塑一个自我。

  转眼间,为自己选择学习道路的她,已经成了指点迷津的良师。对于前来拜师学艺的孩子们,李维康像是对待原来的那个自己,希望他们不要单纯地只学一个人,而是博采众家之长,所以并不收徒,只是做一位普通的老师。“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我不能要求谁变成我,而是希望自己能因材施教,让他们发挥出各自的特长。”

                    电声配乐开先河

  京剧是海绵,吸收了很多地方戏的精华,从而形成大气、丰富、华美成套的唱腔。京剧前辈们创造了这无与伦比的国粹,但它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初期,电声乐、迪斯科等等新鲜的元素闯入国门,一时间铺天盖地席卷了其它艺术形式。京剧随之丧失了地位,甚至在当时,被有的人说成是“夕阳文化”、“该进博物馆了”。1978年,李维康跟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对电声乐有了一定了解,于是萌生了用它为京剧伴奏的念头。没想到,这想法竟与朱一公等人一拍即合,“南腔北调大汇唱”便应运而生。“反正我也没有拜师,师傅也不会骂我。”李维康就是凭着这种十分单纯的勇气以及想要振兴京剧的迫切之情,选了几段京剧唱腔里节奏较快的唱段用电声乐伴奏,使《女起解》以及《我家的表叔》等唱段更加广为传唱。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维康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比如说,有人认为《女起解》是被押解的犯人,用电声乐配乐不符合人物的感觉等等。但率直的她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用电声乐伴奏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京剧,我们只是在展现唱段,而并非要展示一个人物。也因此,我们并未采用电声乐为全剧伴奏过。”此后,随着电声乐伴奏的唱段在观众的口中朗朗传唱,京剧演员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演出以及晚会中。与其说李维康的创新是为京剧在观众瞩目的舞台上插了一根针,不如说是又为京剧注入了新的生机。

  尝到了与新元素融合的甜头,李维康便更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有人提出要用编钟为京剧伴奏,“我想,那么古老的乐器若是用来伴奏杨贵妃,环佩叮当响,意境多好啊!于是就搞了个《醉美人》。”MV在电视上大行其道的时候,京剧又难逃冲击,于是李维康等人就在政协会上提案“拍一百部中国戏曲MV”,“流行歌曲用几十万拍一部,我们没有资金,用8000块也要拍,就为了占据一席之地。”

                              精雕细琢改戏词

  除了其它艺术形式的冲击外,京剧的发展还遇到过很多瓶颈和难题。追溯到“样板团”时期,能在舞台上表演的只有8个样板戏,戏虽然好,但毕竟太少了,离“百花齐放”还有很大距离。改革开放之后,观众就迫切地要求看传统戏。“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对传统戏好比毁尸灭迹,十几年后,演员们没有了剧本,更没有录音。要想恢复传统戏,只有凭着自己零星的记忆以及到各处去观摩、考察,想尽办法找老师学习。这个时期,观众满足于传统戏大段大段的唱腔,而作为演员的李维康就悉心研究唱段。“对于传统,好的东西就学过来,不合理的地方就改了,根本不会认为‘传统’动不得。”

  就拿《秦香莲》来说,杀庙那场戏:韩琪要杀秦香莲,刀架在秦香莲的脖子上,气氛非常紧张。这一段传统的唱腔用的是二六板,节奏缓慢,人物感觉很不舒服。于是李维康用快板来演唱,节奏加快,既符合戏中的气氛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又比如《龙凤呈祥》里的唱词,“‘暗地堪笑我兄长’,作为妹妹,‘堪笑’哥哥好像不大合适,于是我就改成了‘暗地埋怨我兄长’,这样听起来就舒服多了。”曾有一位外国戏迷指出《坐宫》中“三尺绫自悬梁尸不周全”不符合逻辑,李维康将它改成了“命丧黄泉”。这样细微的改动,外行人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哪怕只是一个字的变动,戏迷们都能从中听出李维康对唱段的精雕细琢和良苦用心。

                             打造精品创作难

  从12岁登台演出,到现在将近50年的时间,李维康从未间断过演戏。即便是身怀六甲的时候,她都没有离开舞台:怀孕五六个月的时候演出《玉堂春》,8个月的时候演出《赵氏孤儿》,产后仅百天,又马上排演了《李清照》。长年累月全身心投入到创作演出中,使李维康的身体严重透支。年近48岁时,一场大病使她不得不放缓脚步,但手术过后不久,她又变成了那个闲不下来的自己。“我这么坚持,都是因为观众的喜爱。人家对我好,我就要干事儿,就要报答。”

  如今,李维康调到中国戏曲学院任特聘教授,她参与了对《四郎探母》、《谢瑶环》的研究、修改:在尽可能保留京剧剧目传统艺术框架的前提下,去掉其不合理的地方,从而打造京剧的精品。“演戏是为了让观众爱看,如果不加思考地将以前的东西都留下来,是不对的。”

  不“迷信”传统的李维康,对于“为了求新而求新”的做法更是反对。比如很多新创排的戏,往往变成了话剧加唱,“脚步也不要了,听着、看着很难受。京剧是以唱念坐打舞来说故事,不同于话剧和舞蹈。”李维康指出,京剧剧本十分难写,而现今的创作又往往缺乏专家、权威把关,缺少正确的标准来判断。“并不是每位京剧演员都拥有创造力,因此新作品应该经过大家共同的研究,商讨其优缺点,才能不断地进步。”

                  “金童玉女”生活经

  谈到李维康,不能不联想到耿其昌,一生一旦的他们可是京剧界里出了名的“金童玉女”、模范夫妻。同年出生,同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同年毕业,同样的舞台给了他们太多共同的记忆。《四郎探母》、《秦香莲》、《红灯记》、《游龙戏凤》等众多戏的合作,不断为二人平添着默契。工作、生活都在一起的他们对于京剧的切磋更是随时随地,但李维康补充说:“两个人在一起工作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一起出去演出,家就没人管了,人毕竟还要生活埃”但坐在李维康的家中环顾:整洁的摆设,精巧的布局,甜蜜的全家
福,无不传达出井井有条的信息。这对京剧的“夫妻档”正是生活在京剧里,京剧在生活中,京剧与生活水乳交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链接

  李维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特聘教授。师承众多名家,扮相端庄秀美,台风高雅大气,嗓音宽亮甜美,尤其行腔富有创新,熔梅、程、张等流派艺术于一炉,自成一体。曾获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5年全国现代戏汇演主演一等奖、1986年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首届“金唱片”奖、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5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6 - 2022 © 自强爱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IP信息备案号:辽ICP备 11006191号-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