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心论坛 http://www.zqax.net/bbs/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袁敬华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新华网记者李莹摄
新华网记者李莹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袁敬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0年,26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0年里她提交了多项建议与议案,直接推动了残疾人教育的发展。
3月8日,袁敬华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讲述自己的履职故事。
“履职10年,每次参加全国两会我都有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因为里面有学生们太多的期待。”袁敬华说。
今年袁敬华提出为聋人群体构建无障碍信息环境、扶持残疾人康复和托养问题等建议,并根据残疾人就业问题,提出制定特殊教育促进法等议案。
“现在残疾人在国家机关单位等岗位上就业比例不高,很多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找工作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建议一些单位能拿出一定数额的职位给残疾人专用,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上能有自己的位置。”袁敬华说。
袁敬华还告诉记者,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不是很稳定,受关注程度不够,特教老师待遇标准基本还是“基本工资+15%的补助”。培训经费不足,很多老师不愿干特教。教育部门应专门出台特殊教育职工编制的文件。建议把特教老师的补助由原来的15%增加到30%,提高特教老师岗位的吸引力,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
袁敬华说,她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
20年前,16岁的袁敬华高考落榜后在家复习,有一天村里的两个聋哑儿童引起了她的注意。“我经常会看到他们跑到学校教室窗台上偷偷看学生上课,那种渴望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袁敬华说,要让这些聋哑孩子背上书包上学,感受到上学的快乐,成为她当时坚定的理想。
随后,袁敬华在自己家里腾出12多平米大的土房,让这两个孩子到家里去上课,为此,她还专门跑到北京聋哑康复中心学习了半个多月。
“当时我身边的人都对我不理解,尤其家人对我期望很高,他们希望我复读后继续考大学找份好工作,走普通人应该走的路。”袁敬华说,“当时我内心挣扎过很多次,与孩子的相处已经让我无法割舍下他们,最终我还是选择和孩子们在一起。”
就这样,16岁的袁敬华创建了今天的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学校刚创建时因为自己家里家庭条件并不好,她通过家里种地、喂猪来挣钱供这两个孩子读书。经过努力,后来她的学生从2个学生到40多个、80多个,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也由家里搬到了现在的县城。
“我的学生中已有大部分可以开口说话了,当时第一个孩子会说话时,我领着他在村里见人就说,比那孩子还要开心。”袁敬华说。
“学生们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必须履行好人大代表这份职责,为他们说话,才能不辜负20年来走的每一步。”袁敬华说。
从26岁当选人大代表以来,袁敬华一直关心残疾人教育,2005年参加全国两会时她提出关于残疾人教育的建议,让她感到欣慰的是,2007年政府开始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发放补助。现在她所在的山东省已将补助由1100元增加到3000元。
“能够通过建议,为我关注的群体做些实事帮助到他们,是我最大的幸福。”袁敬华说。
来北京参加两会袁敬华最惦记的是学校的学生们。“我每天都会和孩子们联系,给他们发信息,把我拍的照片给他们,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我特别棒”。袁敬华笑着说。
“现在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让残疾人等群体能生活得更好,得到更多人的关爱。”袁敬华说,她会把两会的收获与大家对孩子们的关心带回去,让学校的孩子知道国家对他们的重视。
“我现在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看着国家和社会在不断进步,很多建议、议案也在推动社会的发展,感觉很欣慰。”袁敬华说。
<!-- JiaThis Button BEGIN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 JiaThis Button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