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隆冬,雪花飞扬。而溧水特殊教育学校2600多平方米玻璃大棚里,彩色的辣椒、大大小小的番茄挂满枝头;大棚外,山上果树成林,鱼塘、鸡舍布局整齐……周边农户告诉记者,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学生都是残疾人,师生个个皮肤黝黑,每人一顶草帽、一双胶鞋,能耕会种,比农民还农民…… “春节前,大棚里的5000盆牡丹将全部上市,之前一个月刚卖了5000盆凤梨。这个玻璃大棚耗资300万,是市教育局捐建的,让我们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残疾孩子能学到更多现代农业技术,将来的出路就更宽了。”校长葛华钦向记者介绍说,2012年学校已经实现收支平衡有盈余,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再建一个2万平方米有机瓜果大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葛华钦领着记者爬上学校后山。这里种植着100多亩牡丹,有20多万株、500多个品种,“全是师生亲手种的,面积江苏最大、全国第三。溧水‘牡丹节’每年4月开幕,办了7年,几十万游客慕名而来!”葛校长边走边讲解。 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招收聋哑和智障孩子,施行12年义务教育,现有学生146人。“我们学校一直以教学质量闻名,聋哑孩子100%能考上大专甚至本科,但就业前景黯淡。很多在福利企业上班的毕业生下岗了,只好又回到学校。老师们很痛心,也很困惑特殊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一番审慎思考后,年近五十的葛华钦决定,自己创业谋未来。 2003年,葛校长几经周折,用他带有乡土特色的设想说服了金鹰集团,得到每年80万元的资助,租下了距离县城3公里的老虎庄。当时这里一片荒凉,没有路、没有树,只有满山的乱石和杂草,山头是当地农户都不愿开垦的贫瘠之地。师生们决心在此开荒兴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基地”。 如今,荒山已经大变样,盖起了一排排教学楼,在聘请的专家指导下,除了种有百余亩牡丹,坡上还栽满梨树、桃树、枣树,果树下成群的乌骨鸡、珍珠鸡在觅食,鱼塘旁是一排排花卉暖房、蔬菜大棚……一到周末,城里人就兴冲冲赶到这里,垂钓、摘果子、买牡丹花和农家菜。 “当初只是想搞一个种养基地,让学生学门手艺。开沟、种树、施肥、治虫、修剪……师生们什么活都干过,没请一个农民工,忙起来连干一个月不得歇。”后开照13年前来溧水当特校老师时,连锄子、钉耙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如今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他说,牡丹园的栅栏、园子里的小路,都是两百名师生亲手所筑;这里的草木砖瓦,无一不洒上师生们的汗水。周边农民因此亲切地将这所学校称为“草帽学校”,将晒得黝黑的师生们笑称为“黑牡丹”。“草帽学校”除了手把手教农活,还教残疾孩子们现代农业技术,怎么使用炒茶机、怎么检测鱼塘水质、怎么孵化小鸡、怎么嫁接果树、怎么给鸡抽血化验…… “我们的鸡养得可壮了!”先天中度智障的吕玮经过培训,和经明一起饲养1000多只基地“双力牌”乌骨鸡、珍珠鸡,每年春节前鸡禽都会被一抢而空。吕玮智力缺陷但四肢灵活,经明由于脑瘫,四肢中度残疾但智力正常,经明出主意,吕玮干重活,两人成了最佳拍档。“如果吃低保,一月最多400块,现在一月能挣2000多块,还有‘五险’。”经明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洒下十年汗水,终于迎来收获季节。葛华钦说,反季节牡丹很受上海、苏州等地顾客欢迎;鸡、鱼、果、菜、花,不用吆喝,有人上门来收;每年“牡丹节”还有数万元门票收入。这里还成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接待2万多名南外等学校师生。“来这里搞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动手种菜、学手语、和残疾孩子互动,山上能容纳500人住宿。” 从事特教26年,还有两年就要退休,葛华钦感慨:“让残疾孩子自理、自立,才是成功的特教。十八大报告里提到: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我想,这其中肯定也包括8000多万残疾人!” 他说,十年前,残疾孩子在基地工作,每月只能拿到350元生活费,如今,他们中最多的一年能挣3万多。等到2014年溧水通上轻轨,相信会有更多人来参观游览,效益会更好。未来两年,我们要让学到一技之长的孩子,不管是走上社会、还是留在学校,都能挣到正常人的工资,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群可爱师生的“南泥湾”精神所深深震撼。无数个手上的小水泡、无数次挥汗如雨、无数回失败重来,换来老虎山和这群人的美好光景。“明年四月牡丹节,请来‘听’花开的声音!”葛校长向更多的人们发出邀请。
<!-- JiaThis Button BEGIN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 JiaThis Button END -->